今天查看自己的kindle云端,發現有一堆知乎周刊,覺得很礙眼,就通通刪了。我想當時存那么多本,是因為免費吧,現在回頭看還真的沒多少收獲,都是一些很淺的回答,看完基本都沒解答到什么疑問,但我好像還是會繼續存,直到覺得占了空間。
免費本身,有許多你意想不到的代價。就拿上例來說,首先書名是很標題黨的,里面干貨并不多,或者這樣說,提到許多方面,但都是點到為止。存了許多的知乎周刊會讓我的管理成本增加
免費最大的問題在于,它會讓你看不到別的更優質的商品,其實價格并沒有那么難以接受,但是你卻選擇了免費的,質量一般的。就算他其實是不需要的。只要是免費的東西,我們人類都會進行瘋搶。我在飯堂里會拿碗沒什么味道的免費湯,會加入刷單群搶一些沒那么想要的小物品,在買書時為了免運費而湊夠一定價格,但卻很少花時間想想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為了得到這些免費的東西又花費多少資源,放棄了多少其他更有價值的東西。
俗話說,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通常真給你免費商品或服務的時候,你要小心了。這里面總有你意想不到的成本,最常見的是商家營銷,超市里的免費試吃,微博上的轉發抽獎,以及《經濟學人》的定價策略,都是為了擴大影響力,提高品牌知名度而已。尚且不談這些營銷成功與否,不管自己有沒有幫別人打廣告,有的人是明知道在幫別人打廣告,還是照做不誤(如刷單群),如何看待這種個人行為的得失呢?這時候就要談到經濟學的機會成本了。
一件事的機會成本,就是由于做這件事而放棄的其它用途中價值最大的那一個價值。
會計學認為任何一個項目都可能有利潤,而在經濟學認為只有一個項目才有利潤。在一定時期內,你只有做這件事才有利潤,做其他事都虧損,因此你要好好配置你的資源。電視劇里最常見的隱瞞別人某件事的做法就是吸引他的注意力,讓他沒時間去關注這件事如何如何,這時候你的注意力(資源)就配置錯了,處于虧損狀態,因為你放棄了知道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的動態。別人請你吃午飯同理,你拿來與他吃午飯的時間有多種用途,如果你拿來做別的的效用比吃這頓午飯更大,就不是免費的,因為你放棄了更有價值的東西。那你為什么無法抵抗免費的誘惑呢?
人類本能地恐懼損失。免費的真正誘惑力是與這種恐懼心理聯系在一起的。我們選擇某一免費的物品不會有顯而易見的損失。但是假如我們選擇的物品是不免費的,那就會風險,可能作出錯誤決定,可能蒙受損失。
這或許也能解釋許多人為什么不愿意學習,或者解決生活中真正困難的部分,因為他只要付出了,就會擔心自己的付出到底有沒有價值,一旦不能產生自己(或別人)想要的價值,就顯得自己很笨,還很有可能被別人嘲弄,所以大多數人都是基于這種恐懼失敗的本能而不愿認真對待學習和做事。
免費給我們造成一種情緒沖動,讓我們誤以為免費物品大大高于它真正價值,而想要的收費商品,又覺得應該降價才行。我們總是期望交易所產生不利的一面越小越好(除了價格外,還有如購物流程、物流快慢、產品質量),而價格一直是我們大多數人交易時關注的重點,甚至可以說價格是我們購物的唯一障礙,同類商品我們往往會選擇盡量便宜的,若是商品免費了,我們就會忘記了不利的一面,因此免費如此誘人。
而要消減這種情緒沖動,靠的就是充分理性的思維。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人是完全理性的,會按照成本-效益的思維來進行選擇,盡可能地追求效益最大化。而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人根本就不是完全理性的,人會做出許多非理性的選擇,瘋搶那些我們不需要的免費東西就是可預測的非理性行為之一。我們的確做不到完全不受情緒影響,但是我們得相信感覺往往沒那么靠譜,選擇要盡量理性。遵循經濟
學的理性,能防止我們被免費的魔咒迷住。而理性就是很清楚地明白自己要什么,不被外界所輕易動搖。
回到開頭講的情況,商店里的免費書籍若是填滿了你的kindle,那么你的關注點很可能不在書本身的內容上,而是免費獲得書這件事上,你的機會成本就是你沒有把時間花在閱讀更有價值的書上,盡管它不盡然是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