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一圖一概之。
10000小時理論背后的科學依據在于,人掌握技能的過程本質是髓鞘質變化。每一項技能其實在人體中的實際體現都是一片發達的神經網絡。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成,完善神經網絡的過程。
A.精深練習——刺激神經,形成髓鞘質
這里作者給出了幾個常見學習方式的背后原理(這些學習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1.整體學習:例子是那些在經過系統學習前,通過整體的模仿達到學習的目的。
2.分拆成塊:將技能分塊,分塊掌握
3.放慢,重復練習:在放慢重復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的關注錯誤,得到經驗,增強神經的反應。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在“學習區”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這里的“學習區”是指那些還沒有掌握,但是在學習能力范圍內,通過練習可學會的能力。
B.激情:
在一個領域堅持長達10000小時的有效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那些真正的“人才搖籃”,學習者一般都是得到了長久的刺激,以維持激情。
C.伯樂:
事實上,真正好的伯樂,在教育的時候,傳達的“有關知識的有效信息”和“明確的反饋”占據了更為主要的部分。一味的鼓勵并沒有很好的效果。而那些真正的偉大老師,其實大多也已經年齡很大,也恰恰說明教育的能力是需要長時間積累的。
這里需要強調:不是所有技能都適合自學。對于那些要求一致性的技能,比如拉小提琴,有老師的指點,形成正確一致的神經網絡效果更佳。而對那些靈活性的技能,比如寫作,自學也可以實現很好的效果。
個人認為,10000小時最難的部分在于如何持續的激情,而作者在文中也僅僅是列舉了幾個例子。如何舉一反三,應用到每個個體,應該就是各位伯樂的傳奇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