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八月二十七日,郭威抵達大梁,入宮晉見,皇帝慰勞他,賞賜金帛、衣服、玉帶、鞍馬,郭威推辭說:“臣接到命令,超過一年,僅攻克一城,何功之有!況且臣將兵在外,維持京師治安、供應前線軍隊、讓士兵們不缺糧食,都是諸大臣居中之力,臣豈敢獨享此賜!請賞給群臣。”朝臣們又建議給郭威加領節度使,郭威推辭說:“楊邠官位在臣之上,也沒有兼領節度使。況且我是帷幄之臣,不能跟史弘肇相比。”(楊邠和郭威都是樞密使,在宮內辦公,所以叫帷幄之臣。史弘肇掌管侍衛兵,有符節。)
九月二日,遍賜宰相、樞密使、宣徽使、三司使、侍衛使九人,與郭威賞賜一樣。皇帝要特別加賞郭威,郭威推辭說:“運籌策劃,出于廟堂;發兵運糧,出自籓鎮;暴露戰斗,在于將士;而唯獨歸功于臣,臣何以堪之!”
九月五日,加授郭威兼侍中,史弘肇兼中書令。
九月十一日,加授竇貞固司徒,蘇逢吉司空,蘇禹珪左仆射,楊邠右仆射。諸大臣議,以朝廷執政大臣普遍加恩,恐怕籓鎮節度使們失望。九月十五日,加授天雄節度使高行周守太師,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審琦守太傅,泰寧節度使符彥卿守太保,河東節度使劉崇兼中書令。九月十九日,加忠武節度使劉信、天平節度使慕容彥超、平盧節度使劉銖都兼侍中。九月二十一日,加授朔方節度使馮暉、定難節度使李彝殷兼中書令。冬,十月三日,加授義武節度使孫方簡、武寧節度使劉赟同平章事;十月十三日,加授吳越王錢弘俶尚書令,楚王馬希廣太尉;十月十七日,加授荊南節度使高保融兼侍中。
有人評論說:“郭威不專有其功,推辭以分給別人,誠然是一件美事。而國家爵位,因為一人立功而遍賞天下,豈不是太濫了嗎!”
24、
吳越王錢弘俶招募百姓開墾荒田,免稅,由此境內沒有棄田。有人建議調查漏報戶口的男丁,以增加賦稅,并舉薦自己主掌這項工作。錢弘俶把他綁到都城城門前公開杖打。國人都喜悅。
25、
南楚靜江節度使馬希瞻因為兄長馬希萼、馬希廣交爭,屢次遣使諫止,不聽。馬希瞻知道家族終將傾覆,背上長瘡,十月十八日,去世。
26、
契丹入寇河北,所過之處,燒殺搶掠,節度使、刺史各自嬰城自守。契丹游騎兵抵達貝州及鄴都北境,皇帝憂慮。十月二十日,派樞密使郭威督諸將抵御,以宣徽使王峻為監軍。
十一月,契丹聽聞漢兵渡河,于是撤退。
十一月十二日,郭威軍抵達鄴都,令王峻分軍前往鎮州、定州。
十一月十九日,郭威抵達邢州。
27、
南唐兵渡淮河北上,攻正陽。十二月,潁州將領白福進擊敗南唐軍。
28、
楊邠為政苛細。當初,邢州人周璨為諸衛將軍,被罷免后,生活沒有依靠,跟從王景崇西征,王景崇叛變,周璨就做了他的軍師。楊邠上奏說:“那些前朝所任命的官員,喜歡煽動籓臣,應該把他們全部遣送京師。”既而四方云集而來,每天攔在宰相馬頭前求官。十二月二十二日,楊邠又上奏說:“前朝官員應該分別居住在兩京,等有缺額時再補授官職。”如此來回折騰,很多人流離失所。楊邠又上奏說:“行道往來者,都提供過所。”既而各地官府衙門擠滿了這些人,大為擾民,于是停止。
29、
趙暉急攻鳳翔,周璨對王景崇說:“公之前與李守貞、趙思綰相表里,如今二鎮已經平定,蜀兒不足為恃,不如歸降朝廷。”王景崇說:“你說得對,我仔細想想。”過了幾天,城外進攻轉急。王景崇對其黨羽說:“窮途末路了,我必須采取緊急措施。”于是對部將公孫輦、張思練說:“趙暉精兵,多在城北,明早五鼓前,你二人燒城東門詐降,但不要讓敵人進城,我與周璨以牙兵出北門突擊趙暉軍,就算無成而死,也好過束手待斃。”二人都說:“好!”
十二月二十四日,天色未明,公孫輦、張思練燒東門請降,而軍府衙門也燃起大火。二將派人去探察,王景崇已與家人自焚了。周璨也向朝廷投降。
30、
十二月二十八日,密州刺史王萬敢攻擊南唐海州獲水鎮,摧毀殘破。
31、
本月,南漢主劉弘熙進入英州。
32、
本年,南唐泉州刺史留從效的兄長、南州副使留從愿,毒殺刺史董思安,取而代之。南唐主不能控制,只好設置清源軍于泉州,以留從效為節度使。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八十九
后漢紀四
公元950年
共1年
隱皇帝下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
1、
春,正月九日,加授鳳翔節度使趙暉兼侍中。
2、
密州刺史王萬敢請求增兵以攻唐。皇帝下詔,任命前沂州刺史郭瓊為東路行營都部署,率禁軍及齊州兵前往。
3、
郭威請求揮師向北,推進到契丹邊境,皇帝下詔制止。
4、
正月二十八日,朝廷遣使到河中、鳳翔收葬戰死及餓殍遺骸,當時有僧人收集了二十萬具尸骨。
5、
南唐主聽聞漢兵盡平三叛,撤銷李金全北面行營招討使職務。
6、
南唐清淮節度使劉彥貞多斂民財以賄賂權貴,權貴們爭相贊譽他。在壽州多年,擔心被調走,想要制造一點警急局勢,以鞏固自己位置,于是妄奏謊稱漢兵將大舉南伐。
二月,唐主李璟任命東都留守、燕王李弘冀為潤、宣二州大都督,鎮守潤州,寧國節度使周宗為東都留守。
7、
朝廷想要將各籓鎮節度使對調,正好他們紛紛請求到京師參加嘉慶節(皇帝生日)上壽,朝廷一律批準。
8、
二月六日,郭威巡行北部邊防完畢,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