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一讀書就犯困,2017年,是我開始主動想讀書的一年,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其實我在‘獻禮我的30歲’的文章最后有提到,希望控制自己懊惱的情緒,最后發現情緒的問題主要來源于認知體系的不足,面對世界,高頻發生認知的意外,造成大起大落的情緒波動,為了控制情緒,開始變得喜歡傾聽,喜歡觀察,了解別人的思維,想法,去辨別他是思維模式的不同呢,還是其他的原因(比如面子等等),了解到自己認知體系外,還有這么多的人是這么思考,這么生活的,在以前的概念里,覺得這些跟我不一樣的人好奇葩,怎么會這樣,他們這樣生活怎么會有幸福感,怎么會有美感,可是世界就是這樣,每個人都在過著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習慣,用不同的思維模式活著,而大部分人還是很滿足很開心的,好吧,學會接受。
在開始把觀察和傾聽引進我的生活之后,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發現很多人表現相同的現象,比如反駁(頂嘴),但是有些人是因為自己的內在過于脆弱,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希望獲取不好的評價而反駁;有些人是原生家庭里帶來的,條件反射的反駁,然后在反駁休戰之后會自省自修,有趣,還會發現有一些我們平時看起來崇拜的人,實際并沒有那么優秀,他們的言論等等大多來源于經驗,卻不精準,不沉淀,甚至有時候會覺得以成功者的身份覺得自己講什么都是對的,猛然間覺得,謙卑這個詞在這個生活群體里變的很奢侈等等;
我的世界懵智才剛剛開啟。為了控制情緒,我開始了對世界的覺知,對各種思維的認知,讓自己知道的更多,讓自己不要驚訝于他人的反應和想法,然后在覺知的道路上我發現‘事實的發生”、“你對這件事情的態度”、"你對這件事情的情緒”是引起我認知問題的幾大因素,后來一次意外(由于要控制情緒,我買了很多控制情緒了解情緒的書籍),我看到一本書寫自我認知療法,是哲學界很出名,幫助很多社交恐懼癥,抑郁癥的患者走出了自己的陰霾,而我現在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是提升自己的對自己對世界的覺知,就是自我認知療法,原來自我認知療法不是我第一個感受的,他是有系統的課程知識的,還是很驚喜的,后來跟小伙伴的聊天中扯出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哲學啊,什么鬼,一個朋友告訴我,哲學之父是蘇格拉底,后來在翻閱資料的時候了解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是哲學三子,這些曾經聽過卻不知所謂的名字第一次距離我的生命這么近,于是,我買來了蘇格拉底之死閱讀。
這本書很快就讀完了,因為邏輯很緊湊,很吸引人,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容分心,一不小心就會跟不上他的推理,而這本書讀完之后,對我最大震撼的,是蘇格拉底的思維模式
記得讀第一章的時候,蘇格拉底進入法庭之前,與歐緒弗洛的對話,讓我震驚于他對為何會這么不厭其煩的確定“虔誠”的定義,在現代高速生活工作模式下,這種一定要找出一個詞的準確唯一定義而反復確認的溝通方式,會被覺得是神經病的,然而,帶著對蘇格拉底的尊敬和好奇,我堅持看完第一章后,陷入了沉思,“虔誠”在一個口口聲聲說自己虔誠別人不虔誠的人口中竟然沒有一個站得住腳的定義,蘇格拉底的溝通方式讓歐緒弗洛成功打臉自己,竟然羞澀逃走。
【“一詞多義”】我忍不住感慨在過往的生活中,我和我身邊的小伙伴有有多少次在說同一個詞,說得不亦說乎,卻意義南轅北轍,殊不知兩個人對同一個詞的理解都不一樣,各說各的,卻都沒有接收到對方的理解和信息,也正因為此,很多人缺乏對同一個詞同一句話的認知確認,發生了很強烈的沖突,最后發現其實兩個人再說不一樣的事情;
【抽絲剝繭、提煉精華】蘇格拉底在對”虔誠“這個詞不斷追問定義的時候,給出的解釋是他希望能夠從歐緒弗洛對虔誠的理解中提煉出精華,這樣他就可以作為評判虔誠的標準,且這個標準是精準的,不容推翻的,相對完整的,那么他就可以得以復用。這真的是太經典了,雖然我們也在每天說沉淀,每天說總結,但是我們不有這么嚴謹,先不說身邊沉淀總結的人太少這些,就算總結也是為了希望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得到老板更多的認,基于這些庸俗的目的,自然總結沉淀都堂而皇之,經不起推敲的,更別說對言語對詞匯都能夠抽絲剝繭找到評判標準的方式,說實話,我嘗試過,在我看完這本書接下去的一個星期里面,我對于不管是高管還是講師還是領導說的話帶著這種思維模式溝通學習的時候,我發現,其實很多高管,講師都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對知識和沉淀內容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是用一個詞匯表達出來,連真的指的什么意思都不盡然清楚,my god,驚嘆于我竟然可以有篩選的聽我以前認為很牛逼的人傳遞的知識,竟然可以開始對不可質疑的內容產生了質疑,竟然開始發現,自己的眼睛戴上了透視鏡,看盡糟粕,與精華。
以上兩點,讓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讓我喜歡上安靜,因為沖擊有點大,總希望寧靜能讓我更多的享受這些覺知。
讀第二章的時候,也就是蘇格拉底在法庭辯論的那部分,我個人覺得有點無聊感,不知道是不理解西方文化還是其他的原因,總覺得那些說蘇格拉底有罪的人無稽之談,在用一種權利和公眾無知的影響力(大部分情況無知的人都是大多數,而投票制度都是按票數的,所以無知的大多數在投票的模式下肯定是有很大的影響力),做一件不愿意承認自己無知的抗爭,換句話說,我認識蘇格拉底輸在無知的人太多,輸在人性本身(那些人恐懼蘇格拉底,嫉妒他的才華,不能承受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等等),但其實這里的輸是表面意義的輸,而蘇格拉底的辯論到今天也那么贊,我剛開始說的無聊,是一開始就是人性使然,權利使然的異常結局。這部分讀完我只有惋惜。
第三部分,關于靈魂的永存,簡直是整本書中最精彩的部分,如果說這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那很多人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死亡“,而這位偉人,卻如此輕視,甚至很興奮自己即將由死亡進入蘇醒,由蘇醒進入重生。可能沒看過這部分的人不明白我在說什么,我這里也不做解釋了,說說我對這部分的感受吧。
【任何事情都是有對立面的】這個其實在生活中很多案例,比如睡去——蘇醒;來了——走了;冷——熱等等,然后蘇格拉底辯證靈魂不朽的主要依據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既然會死亡——重生,如果要重生,靈魂就不會消失,這里不多做辯論,只是這個觀點讓我想到,我們的普世道德觀里面,竟然有那么多奇葩的存在,我又想起了那句”付出是不需要回報的“,如果任何事情都是有其對立面的,那么付出的對立面就是回報,竟然有普世的價值觀告訴我們付出不需要匯報,特別是對待父母,對待子女,那么為什么還會出現”樊勝美的悲劇“,以前覺得,多么無私的價值觀,現在看來,奇葩,如果付出真的不要求回報,那么為什么那么多人看歡樂頌之后在微博論壇各種”討論樊勝美“家庭模式,因為付出,就是需要回報的,不要回報,就會有委屈,委屈的存在就是因為你覺得你不需要回報。現在很多母親,在孕期或者產后得了抑郁癥,其實都是因為付出,難過的對立面沒有出現得以平衡,而普世價值觀告訴我們,大家都生孩子了,大家都付出了,為什么就你那么矯情,那么需要關愛,那么需要回報。真想說,姑娘們,醒醒吧,俗人們,你們醒醒吧,沒有回報,我為何要付出。
【歡迎來挑刺】其實在蘇格拉底對于靈魂永恒,靈魂在脫離了身體能更好的走向完美的言論中還有一點讓我震撼的就是,西米亞斯和克貝一直都不能信服與這樣的結論,但是蘇格拉底并沒有像我們現代人表現的那樣,你怎么可以不信服呢,剛你都聽到我的邏輯了,多么的完美,你們一定要信服,而是歡迎提出漏洞,然后會通過自己的思維再次證明,而很感謝西米亞斯和克貝提出的不足,這樣可以完善自己的論證,這種狀態簡直了,我需要的不是你理所當然的信服,而是我完美的論證之后的信服,而且是無懈可擊的流傳后世的論證。
當然這本書中我還體會到很多,比如蘇格拉底為何有那么多人在最后死亡的時候的追隨,為什么不懼怕死亡,為什么等等,讓我觸動的很多,此篇只談一談我對這邊書在思維模式上帶給我的震撼和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