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問我性格內向的人適合不適合做銷售,原答案見截圖
首先回答你核心的問題:內向的人適合做銷售嗎?
答:適合。
樓上@楊毅說不適合(該同學上次被我譏笑過,他投訴過我一次~哈哈),他的理由是:成功的銷售員是外向型的人,因為外向型的人具備同理心和驅動力。在此,我懷疑他是否做過銷售,做過幾年?——一個靠寫東西為生的人,滿嘴概念和理論,就是沒有實操過。(等著他來打雷)
這位大神(李毅)的一慣作風(原諒他是靠職業咨詢為生的)——心理特征對職業發展的重要性的假說。
心理學發展到現在,門派和學科達二百多類,可很多實驗和數據只能證明具有相關性,無法證明因果關系,很多數據和例子是相互獨立的。如大家熟悉的馬云爸爸為例,他有頑強的性格、從小學英語學的好、那個時代正值互聯網浪潮、機會大于創造力、擁有個人魅力(說服人的能力太強)等;有人把馬云的成功歸納為這些因素,可能都有相關性,但不能實證出具有因果關系。
搞成功學的人喜歡找出成功人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就像搞星座的人會列舉出雙子座的人雙面、水平座的人個人主義這些共同特質一樣;這種做法在心理學上叫行為主義——事后分析;這些所謂的共同特征在失敗的人身上也有,這些特質在其它星座的人身上也是有的;但并不能說明這就是成功的原因,是某類人成為某個星座的原因。
行為主義(事后分析)的問題是——他們無法從一個個體單獨時的行為來解釋它整個的行為,尤其是面對群居的動物和人類時,更是如此。
人是概念先行的動物,人是社會的動物。語言學家說過這么一句話:“當我們為東西取名字時, 我們就是在做分類。”人喜歡貼標簽和分類,給自己、給他人,當我們確定自己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時候,就會去尋找這樣的團體,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然后我們就真的成了想象中自己的樣子。
你知道嗎?當一個半啞的人和一群聾人在一起時,慢慢這個半啞的人的聽覺也會下降,但它的手語會增強。這就是同儕效應——團體具有內化的功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你就成為什么樣的人)。
人也是環境的產物,人既不是外向、內向的,也不是色彩的,更不是九型或21型,人是多變和無數種可能性的動物。
心理學中有個“自我決定論”,區分人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所謂內在動機,指活動的動機是出于活動者本人并且活動本身就能滿足活動的需要。就是不給我錢,我也很喜歡去干這種事情;而我從事需要給錢才愿意干的事情的動機,這就叫外在動機。創業多半是內在動機,給人打工多半是外在動機。
另一方面,人的驅動力來自獎賞效應——自我獎賞會提高人的認知能力,會興奮和愉快。吸毒、看小黃圖、和美女聊天都會產生獎賞效應,給根胡蘿卜吊在驢面前它就跑得快。
綜上所述,驅動力和性格沒有任何關系。
這個楊毅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假如銷售的能力真的可以通過努力就獲得,那人人都可以做銷售了。
用他那狗屁不通的自創理論,意思所指:內向的人沒有天生優勢,一個人沒有天生優勢,最后努力學習只能獲得技能知識,不能獲得優勢......看了半天不知道他要表達什么(知乎上很多這種半吊子神棍,自己沒有啥經驗,僅憑自己看來的那點理論到處充當知道分子)
最后針對樓主的問題,我沒有賣過房子,關于如何賣好房子,關于你想要進軍房產界的1234點,建議你參考下@非你莫屬陳鵬飛
但你說自己表達能力差,溝通能力也差,學習能力一般,執行力一般.....,你都差到這種一般般的地步,做啥都費勁呀。
當一個人差到這種地步的時候,改變確實很難,需要很大的毅力,需要很強的自控能力。如果你所處的團體文化很好,優秀的人才很多,激烈的政策很好,同儕壓力會幫助你進步和改變——人后天習得的能力很重要,選擇一個好的團體、平臺很重要。
勤能補拙,選擇比努力重要。
戰國策上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圣經上說: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