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書,想去讀是被書的內容吸引,而讀這本書,我的主要目的是想去了解寫書的作者,我非常好奇他是如何從一個原來是在大學里研究心理學專業的教授,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時間大跨度地轉為了阿里巴巴集團的CTO,而后又創建了阿里云計算公司并且又帶領團隊穩扎穩打地躋身于云計算的世界先進行列,我覺得他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因為1993我在杭州大學心理系工業心理學專業讀研究生時,王堅老師就是我的研究生導師。
其實那時候的王堅已經是傳奇式人物了,因為當時他剛剛30歲就被評為教授,是杭州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看著都還像是個學生的王老師,就已經是博士生導師,掌管著國家重點實驗室,不久以后當上了心理系的系主任,那幾年正好是他在學術生涯上像火箭一樣上升的時期。很慚愧跟了王老師三年沒有完成博士學業就出國留學了,但也多少體會到了什么是他成功背后的汗水和拼搏,因為那三年是我有生以來最多地經歷通宵達旦地趕課題的一段時期,雖然這跟他后來的經歷比起來可能根本算不得什么。后來,我聽說在98年杭州大學和浙江大學合并的時候,王堅老師跳出了學術界,跑到微軟研究院去了。但當時還并不吃驚,因為在大學里搞研究和在企業的研究院里搞研究還是比較接近的,直到再后來我回國的時候,聽說他竟然去阿里當了CTO,又做了阿里云的CEO。要知道,他雖然一直以來都是特別喜歡追蹤各種新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方面的,但他畢竟從本科到博士讀的是全是心理學,搞的研究也是心理學,計算機對他來說無非是一種工具而已。他以前的成就是在縱向上顯示出來的,但從一個技術的超級粉絲轉身超越專業領域的專家,成為領跑者,這樣三級跳式的橫向跨越和挑戰,根本不是普通人敢于嘗試并且能夠做到的。
因此我特別想知道這樣三個問題:1)在他的頭腦中的到底有什么樣的技術架構圖能吸引了馬云挖他加盟阿里巴巴?2)他到底是怎么把阿里云這么有挑戰的事業做成的?3)到底是什么讓他在倍受內外壓力的情況堅持了下來?所以當我一聽說王堅老師最近出了這本書,就馬上買來,想在書中尋找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今天我的分享也會打亂書中原有的章節,圍繞著這三個問題來進行。
好在《在線》這本書通篇非常口語化,讀起來就好像王堅老師對著你說話一樣,很親切,多多少少地回答了我有關這三方面的疑問。
1)他頭腦中到底有什么樣的技術構架圖?
這整本書最多描述的就是作者對技術的思考,包括對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的回顧和對未來世界的想象,而在一切的思考都是用“在線”這個概念作為切入點展開的,我想這也是為啥這本書的題目要叫做《在線》吧。看了這本書后,讓我對互聯網,數據和云計算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因為王堅老師在書中,把互聯網,數據,和計算,分別比作火,新大陸和電。
1)互聯網-----火
他覺得以他自己有限的知識,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只有一個東西可以跟互聯網相比,那就是火,今天大家對火已經習以為常,它可以提供熟的食物,幫助我們驅散黑暗,對人類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類似地隨著互聯網的到來,讓在線的狀態變得越來越習以為常,因為在線是互聯網的本能。而這種在線的狀態對人類的發展和影響也是巨大的。
2)數據----新大陸
王堅老師認為,數據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同樣數據也是產品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淘寶對中國社會最大的貢獻,不只是方便老百姓購物,而是把中國消費者的習慣數據慢慢沉淀了下來。如果只把數據用于改進今天的工作,那他就不叫大數據,我們認識到數據的重要性,就相當于當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突然發現世界上還有一個未知的地方。數據在線以后,我們就要像哥倫布時代發現的美洲新大陸一樣,做一次新世界的移民。我們在探索在線社會的節奏,與第一批移民踏足美洲大陸是一樣的,畢竟是全新的大陸,讓人興奮不已。然而盲目收集的數據不是自然的沉淀,只有自然沉淀的數據,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然資源。因為互聯網這個基礎設施,使得我們的數據能夠沉淀下來,變成我們真正的自然資源。數據不是收集起來的,數據是沉淀下來的,收集起來的是信息,沉淀下來的才叫數據,這是數據作為生產資料的重要特征,就像石油一樣是慢慢沉淀下來,而數據是人類自身活動留下的財富。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通過自身活動產生自然資源。
數據的價值是靠計算發現的。所以王堅老師把計算比作了電。
3)計算---電
而當電作為公共服務出現時,美洲被徹底的改變了。愛迪生最大的貢獻是在紐約首次把電作為基礎設施搭建電網,作為公共服務的電力,也因此成了美洲發展的動力。
同樣只有當計算成為一種公共服務的時候,計算的價值才會被重新發現。云計算以公共服務的形式讓每個人都能夠獲得AlphaGo所需的計算能力,二十年前被大公司壟斷的計算資源在今天每個人都可以獲得。
對于這些技術問題的思考,書中滿滿地都顯示著王堅老師的自信。比如他認為“關于云,大部分企業的思路和方向都錯了”。因為關于云計算,很多IT巨頭比如IBM,微軟,VMware等都在向各個不同需求,不同類型的用戶推薦“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這三朵云,但是在王堅看來“私有云根本就稱不上是云”。他認為云計算的本質是服務,如果不能把計算資源規模化、大范圍地進行共享,不能真正以服務的方式來提供,就根本算不上是云計算。所謂“私有云”不過是在原有的IT解決方案上加了點技術,重新包裝一下,換湯不換藥。中國在大力推動的云計算的時候雖然知道云計算是一種服務模式,但實際做起來的時候又常常會淪為向用戶賣設備。在王堅眼里,全球只有一個半的企業是阿里云的榜樣,一個是亞馬遜,因為它真正實踐了云計算所蘊含的服務本質,另外半個是谷歌,因為它解決了規模化的問題,但還沒有真正做好服務。
他認為現在很多人還只是把互聯網當作一個渠道,而不是在思維和生意模式上的改變。他是這樣定義互聯網公司的,看一個企業是不是一個互聯網企業,只要看他是否滿足兩個特征1)要有云計算2)要在云計算的基礎上用數據來優化業務。
類似這樣的論述在書中還有很多,我想正是這種在他頭腦中的技術大格局和自信贏得了馬云對他的青睞。馬云在四年前,面對公司內部大量對王堅和阿里云的非議時在內部講話時這樣力挺王堅“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也并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我想這也是因為馬云能看懂并認同王堅頭腦中的技術大格局才會這樣支持王堅的。
回到我的第二個問題,他是怎么把阿里云怎么有挑戰的事業做成的?
關于這個問題,書中沒有正面的回答,因為畢竟這本書不是寫出來教你怎么樣在一個大公司里地裂變一個新的創業公司成功孵化生長壯大的。好在書中有不少地方援引了歷年來不同的媒體以及同一個記者在不同時間段對阿里云和王堅的報道,讓我多少了解到他是在怎樣的情情形下帶領團隊一步一步地把阿里云做出來的。書中提到的一些畫面感很強的事情讓我看到的是一個務實的又帶著理想主義色彩的技術領袖。下面我就按照時間的順序,大致跟大家勾勒一下他們做阿里云過程中的幾個畫面。
-“飛天”是王堅帶領的團隊自主研發的適用于互聯網的操作系統,整體設計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2009年春節后上班的第一天,阿里云團隊在北京上地一間簡陋的連空調都沒有的辦公室,寫下了第一行代碼。也就是在那一年,王堅去了美國硅谷,在斯坦福大學的一場演講中,第一次分享了飛天的基本想法。飛天的主要功能就是資源管理,底層是數據中心,有成千上萬臺通用服務器,每臺服務器都有CPU和內存存儲,相互之間用以太網進行連接,這套系統簡單地說,就是把所有的資源抽象成一臺計算機,并通過互聯網提供計算服務。當時很多人認為,在中國做飛天這樣的事情是完全不靠譜的。因為它難度太高,不過后來有意思的是,有不少持懷疑態度的人陸續加盟了阿里云從事飛天技術的研發。
-從2008年10月開始寫阿里云平臺的第一行代碼,飛天經歷了幾次的構架推倒重來,最初創始的幾十個人,死了幾批,堅持下來的不到十個。離開的人大多是因為覺得“看不到希望”。
-2010年上半年“飛天”系統正式在阿里內部啟用,為阿里金融,全網搜索和郵箱等提供技術支持。飛天系統因為規模很大,帶來最大的挑戰在于這臺超級計算機每天都可能發生故障,硬盤會壞風扇會壞,內存會壞。可能自己買一臺筆記本電腦,用了五年之后還是完好無損,但是在成千上萬臺服務器的飛天集群里面,硬件故障時時刻刻都會發生。所以阿里云團隊面對了太多的來自內部和外部的質疑,批評。
-2012年,阿里云的第一個云計算服務-云服務器上線。阿里云團隊之前的精力主要是放在技術研發上,對外提供服務后,思路一下子沒轉過來,就出現了不少服務質量問題。書中提到的一個例子是王堅聽說有一個阿里云的小客戶叫TeamCola,因為不滿意服務離開了阿里云。他詢問公司內部人員之后發現居然沒有人知道此事,最后查出來原來是阿里云的工作人員僅僅因為TeamCola的某個域名沒有完成備案,在沒有通知客戶的情況下就停止了云服務器的訪問。王堅為此大發雷霆,并在公司內部做了一次大整頓。他對他的同事們說,如果我們成為一家傲慢的公司,就離死亡不遠了。后來TeamCola終于又回到了阿里云。
類似這樣的小故事,在書中更精彩的還有很多,時間關系在這里就不分享了。有興趣的可以去讀這本書。
最后回到我原先有的第三個問題“他到底是靠什么到底是什么讓他在最艱難的時候堅持了下來?”。因為在我眼里,他早就已經是一個功成名就的人了,為什么要冒著這么大的風險跨界去做一件連業內專家都覺得是不靠譜的事。
王堅老師在書中說“我做YunOS遭來了很多非議,甚至比我這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我不后悔。”“有時候堅持是很難的,有時候放棄是很難的,進退維谷,但是具體到做飛天這件事我覺得堅持是很難的。”馬云在這本書的序中提到“第一次聽到博士提出要進行YunOS的研發時,我幾乎是憤怒地驚訝于他的膽識。”可見當時他面臨的挑戰是常人無法想象的。
在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失敗的態度是“就算是失敗了,也是好的,它多少能成為后人的借鑒和基礎”,在書中我也讀到他對英國人馬洛里的敬仰,挑戰登頂珠峰三次未獲成功,最后死在珠峰上的攀登者。
我似乎都能看到他當時在做阿里云走到最艱難的時刻,是懷著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沒準備活著回來的心情去面對挑戰的。這不僅因為他堅信阿里云所作的事情是正確的,而且更加是憑借著他對所作的事業的無比熱愛。在書中最結尾的部分,王堅老師寫道“什么是對技術的熱愛?你真的相信技術會改變很多東西嗎?你有沒有足夠的自信和熱愛去捂暖這條蛇,哪怕它蘇醒以后可能會咬你一口?當你熱愛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很難預料最終的結果。”我想,文中的這些描述已經很好地回答了我的第三個問題。
讀完這本書之后的心情是很激動的,我不禁要感慨一句,98年的時候如果不搞浙大和杭大等學校的合并,也許王堅老師會一直留在學術界,當初覺得是學術界少了一個年輕有為的教授,有點可惜,不料工業界卻提供給了人才更加廣闊的天地,大大挖掘出了人才的潛力。真的是“是金子,放在哪里都會發光”。遇上阿里巴巴是王堅的幸運,遇上王堅也是馬云的幸運,能夠做成阿里云平臺是中國的幸運,遇上在線時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