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禮之用,和為貴
......
這些我們從小學習的先賢智慧,你都還記得么?
最近央視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重溫受用一生的哲理與智慧。用一種現代人更能接受的形式將《論語》中孔門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傳承給大家。
《中庸》中曾提到,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愚笨的人偏要自以為是,卑賤的人偏愛一意孤行;生在現今的時代,偏要恢復古代的作法,這樣的人,災害將會降臨到他的身上.】
而《論語》作為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文集,并且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那我們如今去學習古時的《論語》是否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呢?
其實不然,盡管至今都無法確定《論語》的作者是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論語》是中國人的仁德智慧,兩千年的風骨性格。
梁啟超先生曾說:“茍無孔子,則中國當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
所以孔子所說的“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是建立在盲目的自以為是地去學習去復制的基礎上學習“古之道”才會帶來危害——“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而今央視用“文化節目+戲劇+影視化”的方式的方式,帶領我們去學習經典,去領悟經典,去追尋那道始終在歷史的時空中凝望著我們一路前行的思想之光。
而我作為一個平凡的國學經典文化的傳播者,確實沒法和“前一天出現在遼寧高考政治考卷,后一天榮獲白玉蘭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的《典籍里的中國》相比較,但是在端午假期后的第一天,我用自己對國學經典文化的熱愛和堅持,達成了國學喚醒課連續1000天的成就。
同時我也非常欣喜《論語》這樣一部兩千年前的作品,其語言風格、講述方式、人文理念,與我們當今社會有諸多的芥蒂,但是如今央視又借助電視、網絡等新傳播媒介,通過新穎又有趣的演繹方式,將兩千年前的智慧,總結歸納,取其精華傳播給更多的人。也讓一直對國學經典不感興趣的年輕人對孔子有了更清晰的印象,同時也對國學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其實近些年以國學經典為根基,以新媒體為載體的傳播方式也越來越流行,比如之前的《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同樣還有像李子柒一樣在國外也非常火的短視頻博主一樣的,都讓國學經典文化,慢慢地走上復興之道。
我真心地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在讀完經典之后能夠說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