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杰出的產品經理
喬布斯破解AT&T電話并制作藍匣子(Blue Boxes),之后在雅達利公司開發過游戲。
馬化騰科班畢業,開發過股票分析系統、股票接收機,工作后參與過網絡尋呼開發,建立慧多網深圳站后,開發過大量外包軟件。
張小龍曾經開發過電子郵件客戶端Foxmail.
他們都是杰出的產品經理,并且都懂技術。你感覺產品經理需要懂技術嗎?
懂技術能帶來什么
產品經理需要培養產品直覺,能夠快速抓住需求,并且有能力轉化為解決方案。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產品經理認知水平之上的。
快速抓住需求
怎么能快速抓住需求?又怎么把需求轉化為解決方案呢?當辦公桌下方螺絲釘剮蹭到我們大腿時;當關門總是被啪啪響折磨時;當牙膏總是剩那么點擠不出來時,你能想到這是需求,并給出解決方案。你會認為你已經有了產品直覺,能抓住用戶需求,其實不然。因為成長的過程中,你的認知水平已經能讓你發現桌下的螺絲釘是可以改變位置或者改變尺寸的;關門時門接觸位置可以增加緩沖物的;牙膏包裝是可以重新設計的,在此基礎上你才知道這是需求,解決方案也應運而生。但是,當我們碰到一個需求需要軟硬件技術來解決時,可能就束手無策了。這是因為我們對軟件硬件技術的認知是不可能隨著成長增加的,必須通過刻意的學習才能做到。快速解決問題
當產品經理試圖為需求提供解決方案時,如果懂技術就能知道技術實現的可行性和成本,這樣有利于設計出最佳可行方案,避免返工。更好的溝通
當產品經理和技術溝通時,如果懂技術就能更好理解開發人員,從而知道他們的顧慮,更好的推進工作。
要懂多少技術
產品經理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很多,時間和精力有限,技術應該學到什么程度呢?
技術就像工具,你不一定會造工具、會自己用工具,但你需要知道什么時候用什么工具。
擰螺絲時我們會想起螺絲刀;單車沒氣時我們會想起氣筒;出門時我們會根據緊急程度選擇交通工具,但我想沒多少人會造汽車、氣筒,甚至連個螺絲刀都造不出來。我們會在需要時想到它們,哪怕不是我們自己使用,這就是我們需要做到的。
很多物品都是組裝生產的,每個模塊都有不同的作用,越復雜的物品,用到的模塊越多。由于認知水平有限,我們無法知道所有模塊及其作用,但是我們要盡量了解。
自行車是由車輪、座位、飛輪、鏈條、踏板、車架、車把等構成,由于多數人都騎過車修過車,所以大概知道這些部件對應的作用和大概成本。手機是由外殼、屏幕、攝像頭、CPU、主板、陀螺儀、無線模塊、定位模塊、內存、硬盤、電池等構成,這些部件大多數人可能就不清楚,也不知道成本幾何。如果通過學習了解到手機主要部件是什么作用,和大概成本,是不是一輛共享單車需要的硬件你就能拼湊出來了,并且知道大概成本。這就是我們需要去學的。
至于實際的使用、組裝并讓它能運行起來,以及精確的成本控制,是否有更好的替代品,這個就交給軟硬件專業團隊處理了。
產品經理學技術,不需要學習編碼和硬件設計,除非你喜歡。但是需要知道基本的軟硬件常識和功能實現的大概流程,我們要盡量做到在需要時知道用什么,在出問題時知道找誰處理。
懂得跳出技術
產品經理要有全局觀,擴張自己的認知邊界,積累各方面的經驗,都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把產品向目標推進。
學了技術,我們容易在考慮問題時陷入技術細節。這會導致解決問題時,主題跑偏,耽誤時間,而且還容易引發無畏的爭執。
我們應該把技術當做思考工具來使用,讓我們在沒有技術人員支持的前提下能夠快速的完成構思,所以它只是協助我們思考的工具。
我們應該把技術當作翻譯工具來使用,讓我們在和技術人員溝通時能夠快速高效的進行溝通,所以它只是協助我們理解的工具。
明白技術在產品經理工作中的使用場景,就知道應該在什么時候使用它,發現自己陷入技術細節后,應該盡快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