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我有兩個朋友,她們兩都很忙,每天活躍時長基本都是18個小時
一個每天六點起床健身,白天八小時把工作高效結束,晚上社交學習,每天保持閱讀時間至少九十分鐘。
另一個每天睡到八點半,按了幾次鬧鐘才會起床踩著點上班,上班的時候東做一榔頭事,西做一榔頭。白天的事情完不成,總是要加班,回到家已經十點多,于是回到家就躺著刷抖音電視劇,一直活躍到凌晨…
大家知不知道,在她們兩之間,誰生活更好?
哈哈,答案顯而易見,是第一個。
不然我問個毛啊。很顯然,第二個是忙成狗的二逼…
(1)
前些天我同事打趣說到自己智商的巔峰是在高考。
是的,我們絕大部分人最勤奮是在我們高中時期。
伴隨著在高考壓力,以及老師嚴格的監督,天天小考周考月考的強烈的競爭,激發出我們每個人煥發出極強的學習力。
可是高考結束后,沒有約束,沒有緊迫的時間,感覺生命的終點遙不可及時,即使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對自己好(例如:學習、健身運動、規律的作息),可是能夠保持自律的人,也只是少數。
這是最好的時代,因為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是相對更對稱的信息。
我們想要看到的好書,我們想要學習一個技能,網絡可以給我們提供無窮盡的渠道。有些甚至是以免費的方式存在。
可是當我們沒有好奇心,沒有渴求,那么高質量的信息在或不在,我們都在玩。誰也無法叫醒一個在裝睡的人。
信息只是我們獲得技能獲得更強大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自律下的刻意練習才是獲得的階梯。
(2)
看過一個故事講得是一位教授磨了杯咖啡,桌子上同時也有精致的咖啡杯。
學生看了以后期待著教授磨的咖啡,滿心歡喜等著可以品嘗了。
誰知道沒過多久,教授把咖啡倒在地上。學生甚是驚奇,就一臉茫然的問教授你為什么要這么做?
教授反問他:“那你為什么要浪費你的天賦呢?沒有自律…你的天賦就像灑在地上的咖啡一樣!”
(3)
我們行動的本能有兩個:一是追求快樂,二是逃避痛苦。如果讓我們要從這兩者之中選一個,那肯定是后者。
譬如,當一個人收入有限,你讓他拿出一千元吃頓美食聚餐,買身好看漂亮的衣服,他是很想去,但同樣他也可以等到自己有錢。
如果你的肚子疼,現在告訴你花掉一千元,你的肚子就不疼了,那么你肯定會馬上花掉一千元。
說到這里,我就想起很多產品銷售員總是覺得自己產品很好,為什么消費者不買單呢?那么其中很大的因素就并沒有幫消費者解決他心中的“痛點”。
當然,我不是說,不需要高質量的信息環境,只需要自律。
只是說,我們需要更良性的方式,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發揮我們的才能。
說實話,整篇文章寫下來才覺得,自律的人令人羨慕。
是啊,痛苦才顯得深刻,樂觀會顯得膚淺。
可是我覺得,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我們無法控制世界,但是我們能夠保持對我們自己的掌控,還能保持好奇心,保持熱愛,這也挺有趣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