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 ? ?同仇敵愾
【拼音】
? ? ? ?tóng chóu dí kài
【釋義】
? ? ? ?同仇:同心協力對待敵人;愾:仇恨、憤怒。抱著同樣無比的仇恨和憤怒共同一致地對付敵人。
【出處】
? ?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文公四年》:“昔諸侯朝正于王,王宴樂之,于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王于是乎賜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p>
解釋:從前諸侯正月去京師向天子朝賀,天子設宴奏樂,在這個時候賦《湛露》這首詩,那就表示天子對著太陽,諸侯聽候命令。諸侯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為敵人,而且獻上自己的功勞。天子因為這樣而賜給他們紅色的弓一把、紅色的箭一百枝、黑色的弓十把和箭一千枝,以表彰功勞而用宴樂來報答。
【近義詞】
? ? ? ?同仇敵慨? 戮力同心? 人神共憤? 老鼠過街? 合力攻敵?
【反義詞】
? ? ? ?自相殘殺? 同室操戈
【用法】
? ? ? ?復句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褒義;指指一齊對敵共同作戰,也作“敵愾同仇”。
【成語故事】
? ? ? 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穆公是個禮賢下士的人,他懂得知人善任。衛國的寧武子想到秦國來謀事,秦穆公設下宴席為他接風洗塵。
? ? ? ?席間秦穆公讓樂隊為寧武子奏了一首名叫《湛露》的歡迎曲,然后送了一把雕弓給他。受到主人如此隆重的招待,通常都會吟詩作畫以回謝主人,但是寧武子在宴席結束的時侯仍然沒有絲毫的表示。
? ? ? ?秦穆公覺得自己恐怕有地方做得不到位于是讓人去向寧武子打聽。寧武子跟前來問侯的人說道:“諸侯只面見天子是想要接受天子的教導,天子對諸侯盛情款待并演奏《湛露》,這意思是說:天子像是太陽,諸侯如同露水。于是諸侯便把天子的敵人當作自已的敵人,把天子的仇恨當作自已的仇恨,各自帶著部隊與天子同仇敵愾,共同奮勇殺敵。待到勝仗歸來,天子給諸侯雕弓和羽箭以示獎勵?!?/p>
? ? ? ?接著,寧武子又說道:“我今天坐在席上只不過是在陪襯,卻不料秦穆公卻給我如此待遇,我實再是不敢當啊,要不然不是辱沒了秦穆王一片苦心嗎?”
? ? ? 大家聽后紛紛贊揚秦穆公對待人才得態度。很快,全天下就都知道了秦穆公十分渴求人才,在秦國才能才會得到展現。正是因為這種不拘一格的態度,秦穆公吸引到了更多的人才毛遂自薦投奔他而來。
? ? ? ?于是,后人根據這個故事總結出成語:“同仇敵愾”,指抱著同樣無比的仇恨和憤怒共同一致地對付敵人。
【造句舉例】
? ? ? ?那一群赫赫有名的土豪們相互對望了一眼,每個人的臉上都泛起了一股同仇敵愾的色彩。
? ? ? ?在惡貫滿盈的仇人面前他們同仇敵愾,為了民族的利益心甘情愿地付出著自己的青春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