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假期我沒有珍惜,我沒有睡好,沒有吃好,也沒有玩好,還有十幾個假期計劃還沒開始實行。
我是日也想,夜也想,空虛,恐懼和焦慮把我淹沒,久久難以入眠...”
哎,明天又要上班了。
周六歡天喜地,周日唉聲嘆氣
你沒看錯,不是房子塌了,也不是基金又跌了,就是要上班了。
當代打工人的日常就是在盼下班,盼休息天,盼放假中度過。
周一到周日,打工人每周最開心的就是周五,因為明天就休息啦!每周最痛苦的是周末,因為明天又要上班了。
每個周末的夜晚,總有數不清的打工人夜不能寐,頂著黑眼圈在跟瞌睡蟲作斗爭,我不能睡,扶我起來我還能熬!
每個周一的早晨,還有數不清的打工人在給自己做心理建設。
“不行不行,不可以請假,請假一天扣全勤300,扣事假280,這個月已經遲到2次,今天再遲到就要罰50,為了愛與和平,為了公司后街的螺螄粉,我要去上班,快起床快起床!”
期待→狂歡→空虛→焦慮就是雙休心情的真實寫照。
“周一恐懼癥”
恐懼周一上班普遍存在,并且不是國人獨有的情緒。
周一恐懼癥是指因為工作壓力過大導致厭倦情緒,從而對工作產生疲勞感和恐懼感的一種心理狀態。
同時也基于假期時放松過度,生物時鐘顛倒無度,從而面臨工作時呈現精神不振、焦慮緊張等情況。
據國際招聘平臺調查,在美國英國的打工人們也會為即將到來的工作日焦慮,80%的人會從周末下午3點開始不同程度的沮喪,失落,疲倦,還會有失眠等問題。
“周一恐懼”主要是因為工作日的“學習+工作”模式和雙休的“純娛樂”不能很好銜接。
休息日的過度放松完全打亂了工作日工作生活的平衡,于是每周一都要重建工作模型,重新適應。
枯燥的工作,做不完的項目,過度放縱的假日,都是“周一恐懼癥”的催化劑。
上班恐懼癥or上學恐懼癥
另外周一恐懼癥也是一種逃避心理,是對一些未完成事項,未承擔的責任或者后果有心理負擔。
好比讀書時期的開學恐懼癥,除了對晚睡晚起自由的假期生活留戀,更多是作業沒寫,開學補考的學生對即將可能被老師公開批斗的恐懼焦慮。
所以一般乖乖好學生和混世大魔王不會因為開學焦慮,因為一個“沒擔子”,一個不把作業和老師批評當“擔子”。
有“周一恐懼癥”的人大概率工作不太順利,一般都是有難度,或者很麻煩的,有絆子的情況。
克服“周一恐懼癥”
1.放平心態,認識到“自己必須得上班”的事實。
有的人能從一個簡單的不想上學不想上班,拓展到詩詞歌賦人生哲學宇宙起源。
“為什么人要上學上班,那貓狗不用嗎?因為它們是寵物有人養嗎?為什么人沒有別的什么養?是更高緯度所以人類感受不到嗎?是地球嗎還是大氣太陽風什么的嗎?那它們要上學上班嗎?”
省省吧,人就是要上班的,沒有為什么,今天你必須早點洗漱上床睡覺。
2.不要老想著明天上班的事情
既然焦慮就不要老翻來覆去想這件事,找點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可以聽聽音樂,看看劇轉移注意力;也可以出走散散步,打打球,適當運動可以放松心情,也有助于睡眠。
3.把憂慮擔心的事情寫下來
如果你有未解決的事情而焦慮不想去上班,大腦就會頻繁讓你想起這件事,催促你完成。
這是一種蔡加尼克效應。大腦會不斷提醒你沒有做完的事情,比如沒有回復的郵件,沒有做完的工作,無形中增加人的壓力和焦慮。
你可以把這些事情寫下來,愿意的話再梳理做個規劃,大腦以為你已經處理過,就不再持續警報提醒了。
根治“周一恐懼癥”
1.休息天別玩太嗨,別欠睡眠賬
90%的周一上班焦慮人群會感嘆,“休息天過得太快了,我都沒休息好就又要上班”,問題的癥結就在這里。
休息天是休息用的,不是去蹦迪爬山越野K歌通宵打游戲車輪戰的,本身工作日結束人已經很疲乏,雙休還出去大戰三百回合,周一哪有精神上班。
但休息天也不能一直休息,白天晚上都在睡覺,眼一睜一閉第二天又是周一,周末睡前也只能睜著眼睛感嘆空虛寂寞冷。
不要玩太嗨,也不要一直癱著。雙休最好適度運動,規律作息,能放松心情又不過于疲乏是最好的。
2.一周工作一周畢,別留“家庭作業”
工作方面的問題給休息日的心情增加負擔,把工作帶回家也會影響休息質量。
普通上班族的工作不至于到分秒必爭,雙休日都不放過的地步,為了合理安排時間,一定要養成做工作規劃的習慣,尤其是有周一上班焦慮的人群。
如果有必須在周六日處理的事情,最好能確定時間,而不是隨時看情況或者拖拉熬最后期限。
不確定性往往更容易導致擔憂和焦慮。
3.學習新知識,多一點興趣愛好
有句老話說得好,“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作為資深社畜,上班簡直家茶便飯,怎么會因為一個日常愁到焦慮?答曰:閑。
人無聊的時候總會東想西想,上班焦慮這個事情就像鉆牛角尖,越思考越發愁就越焦慮。
適當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學一些新的知識,時間就會過得很快,被這種正面的,充實而滿足的情緒包圍,哪有空傷春悲秋.。
上班不搞事,休息天不作妖,打工人還能被打工給打到了?不存在的。
-END-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