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揚州賊帥鄭寶,想要裹挾人民向長江以南發展,認為淮南人劉曄是漢室宗族,又是當地名士,想要劫持他為首領,劉曄很擔憂。正好曹操的使者到揚州,調查處理某些事情,劉曄就把使者請到家中。鄭寶來晉見使者,劉曄留他宴飲,就在宴席上將他刺殺,斬下首級,號令鄭寶部眾說:“曹公有令,敢有動者,與鄭寶同罪!”鄭寶部眾數千人都喪氣懾服,推舉劉曄為主君。劉曄將部眾全部交給廬江太守劉勛,劉勛覺得奇怪,問他緣故,劉曄說:“鄭寶沒有法制,部眾一向以搶劫為利,我之前并沒有帶兵的資歷,要統御他們,一定會使他們心懷怨憤,難以持久,所以送給您罷了?!?/p>
劉勛接收了太多袁術部曲,糧草供應不上,派堂弟劉楷向上繚諸地方宗族首領求米,但各首領繳納的數量都不足,劉楷建議劉勛襲擊上繚。
孫策忌憚劉勛兵強,假意卑辭勸劉勛說:“上繚宗族勢力數次欺壓鄙部,我想要攻打他們,但是道路不便。上繚非常富實,希望您討伐他,我出兵為外援?!辈⑶宜蜕现閷?、葛越(用葛草纖維織成的布,質地細薄)為禮物。劉勛大喜,內外臣僚賓客也都道賀,只有劉曄不贊成。劉勛問他緣故,劉曄說:“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是十天半月所能攻得下來的。如果軍隊疲憊于外,而國內空虛,孫策乘虛擊我,則后方不能獨守,那將軍進屈于敵,退無所歸。如果要出兵,大禍馬上就到!”劉勛不聽,于是討伐上繚。
劉勛軍隊到了海昏,上繚宗帥收到情報,都空壁而逃,劉勛一無所獲。當時孫策正帶兵西擊黃祖,行軍到了石城,聽說劉勛在?;瑁纯谭智蔡眯謱O賁、孫輔率領八千人屯駐彭澤,自己與江夏太守周瑜將二萬人突襲宛城,將宛城攻克,俘虜袁術、劉勛的妻子兒女及部曲三千人,表汝南人李術為廬江太守,給兵三千人鎮守宛城,將俘虜的民眾遷徙到吳郡。
劉勛回師到了彭澤,孫賁、孫輔攔擊,將劉勛擊破,劉勛退守流沂,求救于黃祖,黃祖派他的兒子黃射率水軍五千人援救劉勛。孫策再次發動攻擊,大破劉勛。劉勛向北投奔曹操,黃射也逃走。
孫策收得劉勛兵二千余人,船一千艘,于是進擊黃祖。十二月八日,孫策進軍到沙羨,劉表派侄子劉虎以及南陽人韓晞,率領長矛兵五千人來救黃祖。十二月十一日,雙方合戰,孫策大破劉表軍,斬韓晞。黃祖脫身逃走,孫策俘虜黃祖妻子兒女,繳獲船六千艘,士卒被殺死淹死的有數萬人。
孫策兵勢鼎盛,將要攻打豫章,屯軍于椒丘,對功曹虞翻說:“華歆有名氣,但不是我的對手,如果他不能開門讓城,戰事一起,不能不有所殺傷。你去一趟,向他說明我的意思?!庇莘谑侨ヒ娙A歆,說:“我聽說您與我家鄉會稽郡的郡守王朗一樣,在中原享有盛名,海內一致尊崇,我雖然在偏遠的東方,也常懷景仰之情?!比A歆說:“我不如王朗。”虞翻接著說:“那么,豫章郡的糧食物資,武器裝備,以及士民的勇敢,與會稽郡相比又如何呢?”華歆說:“大不如會稽?!庇莘f:“您說自己不如王朗,那是謙虛之言。不過,豫章的軍事實力不如會稽,倒是實情。討逆將軍孫策,智略超世,用兵如神,之前擊走劉勛,是你親眼看到的,南定會稽,也是您親耳聽聞的,如今你守著這孤城,看看自己的資源和實力,已經知道不足為恃,不早下決斷,悔之無及!如今孫將軍大軍已到椒丘,我馬上就要回去報告消息,如果明天中午之前,您迎接孫將軍的檄書還沒有送到,咱倆就要永別了?!比A歆說:“我久在江南,常常想回到北方故鄉,孫將軍來,我就讓城而走。”于是連夜寫作檄書,第二天一早,遣使送到孫策軍前。孫策即刻進軍,華歆穿著平民服裝出城迎接,孫策對華歆說:“府君年德名望,遠近所歸,孫策年輕幼稚,應修弟子之禮?!庇谑窍氯A歆下拜,禮為上賓。
孫盛曰:
華歆既無伯夷、商山四皓那樣的高風亮節,有失去了身為王臣的節操,迷惑于邪儒虞翻之說,結交肆虐江湖之暴徒孫策,官位被奪,節操墮地,還有比這更大的罪嗎!
華杉曰:
孫盛,是東晉史學家。司馬光選錄他這段話給華歆定論,也是太苛刻了。讀史要切己體察,評論要代入自己,不能坐著說話不腰疼,如果你是華歆,你怎么做呢?
華歆保全了一城百姓生命財產安全,他做出的是最好的選擇。
7、
孫策將豫章郡分割出一部分,成立廬陵郡,任命孫賁為豫章太守,孫輔為廬陵太守。正好盤踞廬陵的變民首領僮芝生病,孫輔于是進取廬陵,留周瑜鎮守巴丘。
孫策攻克皖城之后,對袁術的妻小十分照顧。等到進入豫章,又為劉繇治喪,善待他的家屬。士大夫們由此稱道孫策。
會稽功曹魏騰曾經忤逆孫策,孫策將要殺他,眾人憂慮恐懼,不知道該怎么辦。孫策的母親吳夫人靠在井邊說:“你剛剛征服江南,人心還未安定,正應該優賢禮士,舍過錄功。魏功曹在公事上并無過錯,你今天殺他,明天大家就都背叛你,我不忍心看到大禍來臨,現在就投井先死!”孫策大驚,于是釋放魏騰。
當初,吳郡太守、會稽人盛憲舉薦高岱為孝廉,許貢來接收吳郡任郡守,高岱領著盛憲避難于郡地方部隊將領許昭家里。烏程鄒佗、錢銅,以及嘉興王晟,各自聚眾一萬余或數千人,不服孫策。孫策派兵討伐,都將他們擊破。又進攻嚴白虎,嚴白虎兵敗,逃到余杭,投奔許昭。程普請擊許昭,孫策說:“許昭有義于舊君,有誠與故友,這是大丈夫之志!”于是放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