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到,你的城市……
讀《路過,這個世界教我的事》
文/方木魚
伊能靜在推薦序里寫:她,十六歲開始只身旅行,一個人從東亞到東南亞,從中東到非洲,從歐洲到拉丁美洲……
這就夠了。伊能靜是個才女,真才女,封面上說她是文藝女王,有宣傳噱頭的成分。在大家的印象里,伊能靜可能最多不過是個藝人,歌手,演員。但你不知道的是,她出版的書籍,幾乎和她的唱片,她參演的電影、電視劇一樣多。而且,她自己寫詞,寫小說,寫散文,都還像那么回事。庾澄慶唱的《春泥》,她是幕后策劃人和填詞者,只可惜,庾澄慶這把春泥,最終還是沒能護好伊能靜這課花,讓她亦然選擇開在了別人家的院落。
作者叫黃于洋,臺灣人,她說自己沒有英文名字,因為很喜歡自己的中文名字。遇到外國人時總說自己名字的意思是ocean。
其實不過才23歲,有點嫉妒。我都32歲了,還沒出過國,甚至國內都沒走完,沒去看一眼徐志摩的墓,沒去瞻仰曾國藩的故居,還沒看過一場現場的NBA,還沒去韓國看一看心儀的明星呆過的大學校園。想起來《解救吾先生》里的臺詞:“人和人的命,真不一樣啊?!?/p>
但是無論如何,十六歲,敢一個人出境游,不是誰都有這股勇氣的,何況是個女孩兒。十六歲,我的十六歲,把生命減去一半,那時候我在干什么?讀高中,艱難地讀書,不知道,三年以后自己將面臨著高考失利的窘境。
作者卻經歷了以下情節:(有心臟病及膽小者勿看)
在零下20度的北極,遭遇車禍,差點凍死。在埃及,一群陌生人為她慶生。在肯尼亞,染上瘧疾,生命垂危。在尼泊爾,信用卡被吞,身無分文。在緬甸,吃油炸老鼠……
所有的種種讓她成長:她說,人是她見過最美的風景。除了說出口的話,沒有什么不能修補。世界用最溫柔的方式教會我去愛。
似我這般沒有遠行過的人,大概不會知道遠游的樂趣與危險,只能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如果有一天,我來到,你的城市……你在或者不在,我就在那里,不偏不倚;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