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一景一食,都已習以為常。去了他鄉,才開始思念重慶。最愛說的還是重慶話,小面,火鍋也是本地味道最好,晚飯后再去江邊遛個彎…龍門陣擺得再多,也抵不住一句:回家就好。何需遠方,咫尺之畔,大美不言。家,就在我們棲息的腳下,不在遠方,不在別人的家。
1.黃桷樹
黃桷埡,黃桷埡,黃桷埡下有個家。生個兒子會打仗,生個女兒寫文章。這是打小就聽老一輩的人說的民謠。
說起黃桷樹,這也是重慶市樹。我們把桷讀作“gǒ”,又名黃葛樹。“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菩提樹即是黃桷樹。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愛爬樹我愛鬧,小伙伴吆喝在一起,用指甲在樹劃上一口,便會流出白色的“血”,十分驚奇。民謠中提到“生個女兒寫文章”,這女兒便是三毛,出生重慶南岸黃桷埡。在橄欖樹中,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這個遠方,也是重慶。
2.小面
一碗小面,它的麻辣鮮香里,攪拌著一個城市的生活作料;它的熱氣蒸騰里,上演著無數重慶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一談到重慶,第一印象也許就是好(hào)吃。《舌尖上的中國》中的小面更是把重慶美名推出去。任意一家選吃小面,都不會踩雷。重慶除了小面,還有豌雜面,肥腸面,鋪蓋面,擔擔面等等。早上就吃二兩小面,沒有什么是一碗面不能解決的事,店里面沒位置,就搬一個板凳坐在外面吃。
開著寶馬,卻在街邊的板凳上吃小面,這在重慶不是稀奇事。重慶小面的各種流派中,“板凳面”一向以其獨特的吃面方式獨樹一幟。有說法稱“來重慶,不在板凳上整碗小面,簡直就無法體會什么叫山城味道!”所以,我們常常在重慶街頭看到這樣的情景—一長溜塑料板凳當桌子,食客們則坐在小塑料凳上大快朵頤。
3.火鍋
《黃帝內經》中記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重慶多山地丘陵,夏季氣溫高、空氣潮濕,在熱空氣的籠罩下,易出汗,丟失大量的水分和鹽造成胃酸分泌下降,食欲不振。吃火鍋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既然來了重慶,哪有不吃火鍋的理。有朋友說,一天不吃火鍋就渾身不舒服。但是呢,并非每個重慶人都是無辣不歡,用辣椒下飯什么的,比如我,就不大會吃辣…也很奇怪,外地人吃火鍋不用油碟,也極少吃腦花、毛肚、鴨腸…
在重慶巷子深處,有那么一些館子,它們難找裝修又簡陋,但每天都有人排隊去吃飯。那就是,隱藏在百花深處的重慶味道。
如果要喝啤酒,桌子上擺有山城啤酒,還是老山城。要喝白的,放有江小白,一看就是地道的重慶人生活。
4.山城棒棒軍
“棒棒”算是重慶特有的一種社會文化。重慶棒棒是指靠一根棒子生存的人,在兩江交融中依山而建,目前正朝著國際化大都市高速發展的重慶市,穿街走巷還需爬坡上坎。小時候“棒棒”極多,常出現在車站、火車站旁。電視劇《山城棒棒軍》也受重慶人民喜歡。近幾年,生活的不斷提高,這一特殊職業越來越少。
在綜藝節目《了不起的挑戰》中,樂嘉、沙溢也體驗過山城棒棒軍的生活,辛苦一天后,連同師徒,三人才賺了209塊,收工后師傅請他們去家里吃飯。沙溢意外看到師傅家掛在墻上的一張照片。原來兩年前沙溢曾發過一條微博“肩上扛著全家,嘴上叼著自己,手上牽著未來!這就是父愛。”意外之喜,正是緣分。
5.重慶言子兒
我們重慶人對巴字特別偏愛,啥子原因?非常簡單,重慶最早就是巴國,重慶人愛說巴,說明不忘本,你看嘛,吃的食鹽叫“鹽巴”,灰面餅餅(兒)叫“粑粑”,鼻子下面叫“嘴巴”,嘴巴里面是牙巴;忠懇、誠懇叫巴心巴腸;舒舒服服叫巴巴實實;熱淚盈眶叫眼水(兒)巴薩;老實、忠厚,叫老實巴交。
一代網紅“李伯清”,我和外婆都愛看他講的評書。
6.情書
游走于電影里的重慶,《日照重慶》里的十八梯、《瘋狂的石頭》里的羅漢寺朝天門、《火鍋英雄》里的東水門長江大橋……潮濕的雨、高低起伏的樓、空中的過江索道、江上鳴笛的船、大橋、輕軌、火鍋、美女,每一部電影都是寫給重慶的情書。 ? ?
心中有一份巴渝情結,記憶中的殘余老茶館,斷線的嘉陵索道,滿街吼叫收破爛,那一座比好多人老的橋,越來越少的棒棒,早上就來一碗的小面,山城的盤山路前世今生,巷子里的陡梯坎找得到的窄巷道…… ? ?
不要用文藝氣質要求重慶,但是,重慶大概是中國內地最具江湖氣質的一座城市了,我們泡的不是江湖,而是一種情懷。重慶非去不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煮茶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