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情緒,重點不是“原則底線”,“就事論事”,而是“目的方式”;關鍵是“先跳出來”。
脾氣這個東西,最好的境界是收放自如。在不同的情景之下,發脾氣有用,那就發脾氣;發脾氣沒用,甚至更糟,那就別發脾氣——絕大多數是這種情況。
有位導師曾經說,在他看來,只是并沒有想清楚自己生氣的到底是什么,以及應該如何及時阻斷這種影響而已。
那么我和我老婆這種情況呢?
允許自己有問題,但是在我們之間,應該是,的確應該是我多擔當一些,扮演受冤枉的角色,甚至是被冤枉還不能大聲反駁的角色。不是因為我想做謙謙君子,提高修為那般的虛無,而是不這樣的話,問題近乎要失控。本來據理力爭,在公眾場合是沒問題的,但切換到夫妻之間,那樣的話,結果等同于撞到槍口上。
我的問題:我總是用我的道德標準 / 價值標準,或者稱其為底線,原則去約束,或者丈量他人,尤其是對我老婆。我有種傾向,而在表達上,又顯得沒有余地,過于生硬。這讓聽眾不愿接受。
原則要有但留到心底,自己清楚就好。面對情緒,重點不是“原則底線”,“就事論事”,而是“目的方式”;關鍵是“先跳出來”。
// 女人大多是形式思維的典范,男人大多是邏輯思維的典范。“原則”和“底線”,其實就是內容層面的東西,屬于邏輯的范疇。而女人的形式思維,決定了她,不論你說的內容是否正確,在形式上不對,比方說,感到情緒不對、語氣用詞不對等,不在其接受范圍內,那后面的內容就算再OK,也是全盤否定的。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女人對你發脾氣,記住了——你要做的第一步,100%是緩和她的情緒,讓問題在形式上,跟她的思維方式對路,后續才是處理問題的內容。往往形式上問題解決了,80%的問題已然解決了。這是我和老婆吵架吵了2年,悟出來的道理。
觀察和研究一致表明:控制情緒幾乎是徒勞的。冷靜常常不是控制情緒的結果,而是“認清情緒來源,并找到解決方案的結果”。而認清情緒的來源,就是在調用元認知能力。
情緒和思考是可以隔離開的。
// 刻意練習,應用越多,反應越靈敏。練習,從這件事/這種處境“跳出來”的能力,跳出來之后,你就是“第三人稱”視角。
“跳出來”的三個步驟:1、不對爭執作回應;2、我的目的是什么?;3、我的方式是什么?
我需要刻意鍛煉的是:從這件事“跳出來”。具體執行三步驟:
第一個念頭:不對爭執作回應。(面對情緒,剎車是前提) // 這就是刻意練習“元認知能力”
第二個念頭:我的目的是什么?(目的:要堅定不移,不受情緒影響。多數情況,目的是和平解決問題的。夫妻之間這種情形尤為常見)
第三個念頭:我的方式是什么?(方式為了配合目的實施。多數情況,默認方式還是先緩和緊張氣氛,讓對方冷靜)
人容易被“面子”綁架,所以,面對被誣陷,冤枉,丟面子的威脅,你更容易被情緒左右,但還是要重復以上的具體執行三步驟。
以上是從治標的角度,討論如何解決情緒激化的問題。但是,還有一個更加本質的問題。——
通過“刻意練習”,我的確應該思考:
·? 對于具體的事,我生氣的到底是什么?(外界出現什么狀況,我一般會有情緒 / 生氣?)
·? 面對不同的對象,情緒的解決方案,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呢?
·? 哪些情況,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情緒激動,是正確的?你也要認識清楚,不可一概而論(不可什么都沒脾氣,我堅信,什么都沒脾氣,那是大錯特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