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設想一下這樣一個場景:
上個周末,你和你的女朋友,還一起飯店吃飯,商城購物,一路有說有笑,但是這個星期,她突然就不理你了,電話也不接,微信也不回了,搞得你不知道咋回事,快急死了。
這樣的情況,很多朋友們都遇到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想你們有時候也搞不清楚原因吧,這里面是有點學問的,原因可能不是她或他生病感冒、心情不好或是比較忙的,可能是因為你們的關系已經有了變化,只是你沒意識到而已,今天趁著這個機會,我嘗試用我最新學到的溝通學理論幫助大家解釋下為什么,順便也提升下自己對理論的實踐和思考能力。
1.
我在之前的文章《你知道你為什么和女生搞不好關系嗎?》提到影響我們和女生建立關系的一些重要因素,如外貌、相似性、互補性、相互吸引力、能力、坦露、接近和報酬等,結合《溝通的藝術:看人入里,看出人外(插圖修訂第14版)》(以下簡稱《溝通的藝術》)一書的觀點,我再簡單總結了一下,如下圖。
而其實上,關系(包含男女之情)并不是像一幅圖畫或照片那樣靜止的,而是時時改變,像一場正在上演的舞蹈或戲劇。
關于關系的發展階段最為著名的模式之一是馬克·克奈普(Mark Knapp) 所發展出來的,他將關系中的起起落落分為十個階段,包含“聚合期”和“離散期”兩個層面。其他的學者認為所有的溝通關系都應該包含一個可被稱為“維持期”的第三層面,以確保關系正常且順利地運作。
聚合期:包含初始階段、試驗階段、強化階段、整合階段和結合階段5個階段。后兩個階段同樣也算是維持期的階段。
維持期:包含整合階段、結合階段、分化階段和各自階段4個階段。這里面后兩個階段又屬于離散期。
離散期:包含分化階段、各自階段、停滯階段、逃避階段和結束階段5個階段。
2.
由于我近期研讀的《溝通的藝術》,屬于教材類圖書,大體上還是晦澀難懂的,今天我用相對通俗易懂的方式來闡述關系發展的十個階段。
如下圖所示,按照《溝通的藝術》所講述的理論,人際關系的演變模式有兩種模式,含發展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今天我只談發展的觀點,這個是主流觀點,更適合用來描述戀愛雙方的溝通。不過,其他親密的關系類型在很多方面也可以適用。
其實,我相信不用做詳細解釋,大家也可以感受到。與一個陌生人發展為朋友,最后疏遠基本都是遵循這樣的一個過程。
如今在社交網絡環境下,在微信微博里,關注和點贊就算是初始階段了。
關注完以后閑談,這就是試驗階段。
發現彼此很投緣,就會加大溝通密度,這就是強化。
整合階段,就是大家不介意他人看待我們互動頻繁,相當于跟別人說我們關系不錯。
結合階段是一個重要轉折,比如確定戀愛關系,或者是合同簽署,這都算是結合。
但是正如我們中國人講說盛極而衰,人不僅是關系的一部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分化就是一個朝向自主的必要步驟。
分化以后強調的是獨立性,這時候關系性就會減弱,這就是各自階段,直到停滯。
更加進一步就是雙方都避免與對方接觸,這就是逃避階段了。
最后關系結束。
你審視一下那些許久不聯系的同學關系,或者是合作關系,莫不如此。男女之間的關系,也基本符合這個過程。
3.
以上只是對十個階段做了簡要說明,這樣的解釋,未免過于簡單,流于表面。作為深度學習者,我們不能停留于此,需要深挖其中的奧秘,尤其是關于男女之間的戀情,因此我下面的對各階段的介紹和分析,都只針對男女之間的關系(雖然我不歧視同性戀,但那個畢竟不是主流,也不在我探討范圍內)。
初始階段
這一階段的目標在于你愿意與人接觸,并表示你是一個值得談話的對象,這時候,你們的溝通通常是相當簡短的,往往依循一些常見的公式,如握手、談論無關緊要的話題——例如天氣等,并且友善地表達情感。這類行為看起來相當表面且沒有意義,然而這卻是一種有興趣于他人建立關系的象征。它讓我們不需要說:“我是一個好人,我是個友善的人,我想要多認識你”,男生在微信或微博里,剛加了人家女孩為好友后,就給人家點贊,就屬于這個階段的行為。
試驗階段
當你與新的女孩有了一些接觸后,下一個階段就是考慮是否有興趣進一步追求這段關系,你可以通過收集更多她的情報信息,如出生地、身高,體重,長相,學歷、文化,愛好來了解她的過程,你會問她一些問題,比如“你從哪里來?”或者“你的專業是什么?”,從中,你就可以發現你和她的共同點和相似點,“你也夜跑嗎?你每天跑多少公里呢”
這一階段用的最多的就是“閑談”,通過你和她的閑談,你能找出你和她的共同感興趣的事情,閑談也提供了一個試驗渠道,幫你決定這份友誼是否值得經營,“我要不要去追她?”你會反問自己,而且閑談也是一種緩和關系的安全方法,在你決定是否要追她之前,你不用冒很多風險,比如時間的浪費和金錢的損失。
對他人感興趣的的溝通者,從初始階段到試驗階段所花費的時間,通過網絡空間甚至比面對面交流更短。
有一份研究發現:人們借由電子郵件開始問那些關于態度、意見和表現的問題比面對面接觸快得多。使用網絡通信的人看不到對方的非語言反應,不需要擔心臉紅、結巴等問題,也不會因為對方提問太快或太多的問題而產生逃避心理,這顯然對溝通有所幫助。社交網絡,如微博微信,可能會改變這一關系發展階段的本質。
強化階段
到了這一階段,你和她的人際關系才真正開始發展。你們之間的溝通模式發生了一些改變:你向她表達情感的次數明顯增多,你會使用更廣泛的溝通策略來描述你對吸引力的感覺。你會直接表達你的情感,公開討論你們的關系的狀態,但你們更常以一些不直接的方式溝通:花更多的時間在一起度過,要求對方的的支持,為她做一些有趣的事情,送一些表達情感的紀念品、暗示和調情,用非語言的方式表達情感,了解對方的朋友和家庭,以及試著讓自己的外表更有吸引力,等等。在發展你們的友誼時,會共同參加一個活動、和共同的朋友一起去旅行等。
這個階段,是你們的關系中令人興奮和陶醉的時間,對熱戀的情人而言,這個階段通常充斥著崇拜的目光、雞皮疙瘩和白日夢。就像電影和小說中描述的橋段,而我們也喜歡看到相愛的人墜入愛河。
不過,可惜的是,這個階段并不會持續到永遠,這是必然的。有時候,那個對你不再來電的她就會開始懷疑,你們之間是否還有愛情。雖然也有例外,但是你們很可能簡單地進入了一個不同的、不那么感性的階段——整合。
整合階段
當你們的的關系增強后,你們中的一位會呈現出一種作為社會單位的認同。這個讀起來是不是很拗口,難以理解?不要急嘛,慢慢聽我道來。
你們開始邀約,社交圈開始整合,雙方開始向彼此做出承諾:“好!今年過年,我們和你的家人一起過年。”你們開始認定某些事物為你們的共同財產——不僅僅指的是你們的房子和你們的車,也包括你們的歌,等等。你們之間還會發展出你們特有的、慣常的行為模式,甚至你們之間的說法方式也開始變得很像,你們會使用彼此的慣用語和句型。
整合階段是你們放棄自己的舊有的人格特質,與對方建立分享認同的時刻。
現在是社交網絡時代,整合階段,可能還包括一個“微博或微信正式化”的步驟,即在社交網站上公開宣稱兩人正在“處關系,搞對象”,比如去年的范冰冰和李晨的“我們”,公開了他們的戀情。
當然,如果只有一個人想去微博上曬關系,而另外一個卻不愿意,問題也會產生,這不就是在打臉嘛。這種情況會發生是因為你們的關系狀態被視為缺乏對于結合的的承諾(約束)。
結合階段
在結合階段,你們中的人會有一些象征性的公開姿態,用來告訴全世界你們的關系是存在的。
那么組成一段結合的、相互承諾的關系需要哪些要素呢?答案似乎很難界定,感情的事情很不好說。
類似“合法同居”、“非法同居”、“姘居”和“生活伴侶”的這樣的詞表明,雖然它們所描述的關系不能得到法律和社會習俗的完全認可,但是不可否認其中包含著一種內隱的、明確的聯結。無論如何,考慮到結合階段在證實和加深關系方面的重要性,難怪同性戀團體一直都在力求擁有法律承認和認可的婚姻。
結合階段,也是關系中的一個轉折點。
關系上升到現在,一直是以一種穩定的速度發展的。從試驗階段逐漸進入強化階段然后到結合階段,然而*現在的承諾就像是沖刺。對關系的炫耀和專有的宣稱都使這個階段有著明顯的不同。所以朋友們結婚了,都會在微信或者微博里曬曬結婚證和戒指,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和你女朋友的關系,能夠走到這個結合這一步,那么恭喜你們。
分化階段
結合階段是克奈普稱為“聚合期”發展階段的頂端。但是就算是在最投入的階段,人們也需要堅持他們獨特的自我認同,分化階段就是“我們”這個點開始要產生變化轉成“我”的時候,交談的焦點從“我們”周末計劃要做什么轉變為“我”這個周末要做什么了?
曾經兩個人都意見一致的理性議題——例如,“你還是負責賺錢養家而我負責打理家務”現在成了爭議之點,“我比你更具備職業發展的潛力,為啥我要被綁在家里?”
當你們的關系,經歷第一次,不可避免的壓力感時,分化通常就開始了。這種需要自主和改變的需求不見得都是負向的檢驗,無論如何,人不僅僅是關系的一部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分化就是一個朝向自主的必要步驟。
例如:試想一下,一個成年的子女既想于父母保持良好的關系,同時也想保有自己獨特的生活和認同。
男女之間的關系中,分化其實是維持期關系中必然的狀態。成功的分化關鍵在于當我們為個體存在創造一些空間的時候,還能維持在關系當中作出的承諾。
各自階段
在各自階段中,你們溝通的品質和數量都在降低。限制和壓抑是這個階段的特征。你們都選擇退縮,而非討論一個不認同的話題(這是需要你們雙方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你們在心理(選擇獨自沉默、做白日夢和幻想)和生理上(人們花較少的時間在一起)都會劃清界限。各自為政并不包含全然的拒絕——那是稍候才會有的情形,而是對興趣和承諾表現出退縮。
處在分化階段的差異現在變得更加的顯著和標簽化:“我的朋友”和“你的朋友”;“我的銀行賬戶”和“你的銀行賬戶”;“我的房間”和“你的房間”。
當一段關系,分離的部分明顯多于整合的部分時,或者分離的部分嚴重地限制了互動時 ,比如“我的假期”和“你的假期”,才會產生問題。我對句話的理解是一方的主張明顯不同于對方的觀點,也基本不考慮對方的感受,“我干啥不用你管,我玩我的,你玩你的!”
停滯階段
從各自階段持續下去,你們的關系就會進入停滯階段。
強化階段的興奮感早就過去了,你們彼此間還用老方法對待,熟悉的方法沒有什么感覺,也沒有成長發生,你們的關系就是一個空殼。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在停滯階段中失去熱情的工人或工程師,他們在辭職前依然會繼續工作好幾年。可惜的是,同樣悲慘的事也發生在厭倦同樣的對話、同樣的人和每天隨之而來的例行公事,卻沒有一點愉快和新奇感的的伴侶(你的女朋友)身上。
逃避階段
當停滯階段變得過分令人不愉快時,你們之間就會創造出一種彼此之間的物理距離,這就是所謂逃避階段。
這時候,你們會間接地通過一些偽裝的借口來表達,如“我最近都在生病,沒辦法和你見面”,有時也直接表達:“別再給我打電話了,我現在不想理你!”這兩種跡象都會使你們關系的前景陷入困境中。
你們關系的惡化從結合、各自為政、停滯到逃避,并不是不能避免的。一段婚姻以離婚收場還是一直保有之前的親密感,取決于當你們處于不滿時雙方的溝通情況。失敗的情侶在處理問題時多通過回避、間接面對和較少方式;相反,那些“修補”過關系的情侶往往以比較直接的方式溝通,他們敢于正視彼此的問題(有時會借助朋友或者婚姻咨詢顧問的協助),花時間盡力地協調出問題的解決之道。
結束階段
并非所有關系都會結束,許多的職場伙伴、同學友誼和婚姻,從關系建立之后就會延續一輩子,但是的確也有許多關系會走到終點而到達結束階段**。
結束是最后階段的特征,包括一場明確表達想要終止關系和分開的簡要談話。也許會通過一頓真誠的晚餐、一張留在餐桌上的紙條、一通電話或者一份法律文件(如離婚協議書)來結束關系。
4.
女朋友或老婆,為什么不愛我們了?
要知道,關系并非總是一下子走到終點的,而是一種來來回回的模式朝著瓦解邁進。不管花的時間是長還是短,結束都不是完全負向的。我們需要反思,了解到對方在關系中付出的精力以及自我成長的需求,可以降低難過的感覺。
事實上,許多關系并不如界定中的那樣完全結束,一對離婚的夫妻也許會找到較少親密感的新方式來維系彼此的關系。
在戀愛關系中,預測兩個人在結束之后是否還能成為朋友,取決于你們在卷人感情之前是否已經是朋友。此外,情侶的分手方式也會造成不同。如果兩人分手時的溝通是正向的(不后悔在一起的這段時間;試圖減少雙方難過的感覺),則比較可能在分手后維持友誼;但是如果兩人在結束階段的溝通是負向的(矯揉造作,抱怨他人),想要保有友誼,基本不可能,應該是老死不相往來了。
在關系結束之后,情侶們通常還會通過不斷回顧來“掩飾悲傷”,企圖找到戀愛失敗的原因。每個伴侶所構建出來的“哪里出了問題?”的述說都會對他們分手之后的生活產生影響。想下面兩種說法的差異:
“我們因為彼此不合適,所以才分手了”
“他太自私又不成熟,所以無法對感情負責”
以上是我對馬克·克奈普模式中十個階段的詳細描述和分析。在一段關系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階段,雙方都要小心謹慎,不然,貿然超越階段的一些言語和行為,可能會給對方帶來麻煩,甚至傷害,從而損壞了你們之間的關系。
還記得我上面提到的美國電影《和莎莫的500天》嗎?,對男主人公湯姆和女主人公莎莫來說,關系的發展階段對這對戀人有著重要的影響,湯姆相信他們的戀情有長期發展的潛力,而且他想繼續前進到克奈普稱為整合和結合的階段。但另一方面,莎莫貌似滿足于停留在試驗和強化階段,當湯姆逼著她做出更多承諾時,莎莫馬上表現出了關系惡化階段的典型行為。
回到文章開頭,你的女朋友為啥不理你了?原因很多,如果是你的原因,請自我反省,是否是之前有說錯話,不適宜的行為或動作,或未滿足她的一些心愿要求,或者是對照我上面的分析找到原因,以便采取措施補救。
充分溝通,方能解決問題。
本文主要參考書《溝通的藝術:看人入里,看出人外(插圖修訂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