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收到一位寶媽的來信,她是一名職場媽媽,讓她困惑的問題是:如何陪寶寶的同時,看書學習都在進行?
首先,我想說的是:我們的大腦一次只能專注一件事,不能一心二用。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提高效率的建議: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你可以把時間效率提高好多倍。比如邊聽歌邊跑步,邊吃飯邊追劇等。這是真的嗎?
有科學家做過調查,發現一個驚人的結果:多任務處理看起來效率很高,但其實根本抓不到重點。同時做兩件事是有可能的,但同時專注于兩件事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同時做兩件事,反而一件事都做不好。
表面上看,我們能同時做2件事,比如邊打掃邊聽音頻,但其實我們的大腦在2件事之間來回切換。而真正高效的方法,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完成之后再做第二件事。因為任務之間的切換會消耗大量的時間成本。
所以,我想告訴媽媽們:千萬不要想著在陪娃的同時,還能看書學習,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帶娃和學習都做不好,而且還給自己帶來情緒內耗,徒增焦慮,得不償失。
時間管理是一件很私人訂制的事情,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所處的人生階段不一樣,相應的時間管理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比如,上學時和工作后,當媽媽前和當媽媽后,連孩子的不同年齡也決定我們的時間管理方法。
我們的時間管理,是隨著我們人生進階、角色改變,而時時調整,從而制定出一整套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與其困擾于時間管理之“術”,不如去鉆研時間管理之“道”。只要掌握時間管理背后的底層邏輯,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情況,量身定做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
先來說說我的情況。我是一名職場媽媽,體制內工作,每天朝九晚五,經常還要加班加點。我有一個1周5的男孩,是最需要陪伴的時候。我還運營一個公眾號,每天堅持閱讀寫作、專注個人成長4個小時以上。
很多新手媽媽最大的困惑,就是有了孩子之后,一天24小時都圍著孩子轉,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尤其是孩子還小,最需要我們照顧和呵護的時候。
我當媽媽時間不長,也就1年半不到,但是我還是把工作、帶娃和自我成長,都安排地妥妥當當的,左手工作,右手帶娃,堅持閱讀寫作,專注個人成長。我把自己時間管理方法,全都毫無保留地分享出來,希望對各位媽媽們有所幫助。
王瀟《三觀易碎》里提到三種生活:世俗生活、職場生活和靈魂生活。世俗生活即陪伴孩子、家人相聚的日子,職場生活是高效工作、追求卓越的奮斗,靈魂生活就是自我成長、努力精進的時光。
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在這三種生活上都傾注時間,收獲結果,那么這一天過得是充實而有意義的。
家庭篇
1.陪伴時請用力陪伴
Papi醬在一起綜藝節目中談到她自己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排序:自己、伴侶、孩子、父母,引起很大的反響。
其實我不是很認同這個排序。我們應該根據當前誰最需要誰最重要的原則進行排序。比如孩子剛出生頭幾年,需要我們傾盡全力去呵護,這個階段孩子肯定是最重要的。
現在Papi醬自己也成為媽媽了,暫停了所有的業務,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這個階段對她來說,孩子肯定是最重要的。
看過一句話: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愿意把他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所以媽媽們就不要糾結優先排序了,既然選擇生育,選擇成為媽媽,那么就把寶貴的時間,用來陪伴孩子成長。
2.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自己的孩子,我們要負責到底。自己帶娃的好處,就是可以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這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會受益終生。
比如,我給孩子從小就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他每天晚上8點鐘就喝奶睡覺,早上6點鐘醒來,白天還會睡2-3小時。所以每天晚上8點到12點,是我專注閱讀寫作的心流時間。
比如,從小就培養孩子一門興趣愛好,比如閱讀、畫畫等,這樣就可以跟孩子共同進入心流時間,這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親子陪伴時光。
再比如,從小養成孩子自律的能力,能夠專注做一件事情,這樣孩子上學后就可以獨立完成作業,不需要家長陪著做作業。
3.利用碎片時間做家務
前提跟一位朋友聊天,她的孩子不在身邊,帶到老家去養了。我說:真羨慕你,每天都有好多時間去做想做的事。
她說:工作太忙,下班就不想動腦。每天晚上都要燒飯、洗碗、打掃衛生,忙的團團轉,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
對于家務勞動,我的建議是:
- 合理分工,邀請另一半一起燒飯洗碗,兩個一起做家務才是煙火氣息的生活。
- 打掃衛生可以一周做一次,允許偶爾的秩序混亂,不要求處處完美。
- 微打掃,利用碎片時間每天做一點點,一周就能搞定一個大工程。
- 有條件的可以請鐘點工定期打掃,通過花錢讓自己得到時間自由。
4.主動向家人請求幫助
所謂的高質量陪伴,并不是24小時全天候陪伴。我們要跳出全能媽媽的人設,主動向家人請求幫助。這一點我真的深有體會。
孩子出生第一年,我幾乎包攬了孩子的一切:母乳喂養、制作輔食、陪伴孩子。結束產假上班以后,雖然有婆婆幫忙帶娃,我也每天想著早點下班帶孩子。因為不放心把孩子交給長輩,還有媽媽帶娃是天經地義的。
在孩子1周3的時候,婆婆因為腰傷不能帶娃,我又不放心把孩子留在老家,就請假1個月全職帶娃。
這1個月讓我情緒內耗很嚴重,產生焦慮、煩躁和失落等負面情緒,動不動就和W先生發脾氣,也影響自己陪娃的質量。
最后,我們把姑媽叫過來幫忙帶娃,我也學著放手,把孩子的一日三餐交給姑媽來做,中午不回家帶娃。下班和周末時間,高質量陪伴孩子。
雖然有長輩幫忙帶娃,但是也要明確一點,教育孩子的責任在于父母,要事先和長輩說好,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教養孩子的問題,還是我們自己說了算。
職場篇
5.提早半個小時到辦公室
孩子早睡早醒的好處,就是早上可以不慌不忙地出門上班。很多媽媽出門上班都跟打戰一樣,要跟孩子來好幾個回合。
順順六七點鐘就醒了,有時候更早,我都陪他玩會,然后去洗漱準備出門,讓姑媽給孩子準備早飯。
這么多年,我一直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提早半個小時到辦公室,這個時候辦公室很安靜,同事還沒有來,我可以專注寫效率手冊,總結昨天的工作,安排今天的行程。
如果還有時間,我會收拾一下辦公室,讓自己有一個很舒適的辦公環境,讓自己一整天都保持很高效的工作狀態,根據自己的待辦清單,一件一件完成打卡。
6.找出你的時間黑洞
所謂的時間黑洞,就是時間不知不覺就消失了。比如,當我們看綜藝、刷微博、看抖音、淘寶的時候,一轉眼的功夫,半天時間就沒了。
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就覺得自己的效率很低,每天在刷網上浪費很多時間,而真正要緊的工作卻沒有實質性推動。
有一個很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幫你找出時間黑洞,提高工作效率。那就是用效率手冊來記錄你的時間。
記錄時間的方法是:不要按每小時來記錄自己的工作,而是記錄自己完成某項具體工作的時間區間,這樣對自己的時間利用就一目了然。
我就是用這個方法,讓自己越來越專注,工作效率也越來越高。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刷手機,估計連自己都不好意思看自己的時間記錄。
7.利用高效時間做最重要的事情
博恩?崔西在《吃掉那只青蛙》里提到:如果每一天早上第一件事是吃掉一只青蛙,你會欣喜的發現,沒有比吃掉一只青蛙更糟糕的事情。
青蛙代表的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如果我們每天優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接下來的任務就會非常輕松地推進。
因為早上是一個人精力最旺盛的時候,也是最高效的時間段,利用這段時間做重要的事情,效率特別高。到了午后,隨著精力地消耗,工作狀態會越來越差,我們可以處理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日常事務。
有一個非常好用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專注力,聚焦當前最重要的工作,高效推進,那就是番茄鐘工作法。
番茄鐘工作法的原理是,給自己25分鐘的專注時間,認真做當前重要事務。時間一到就休息5分鐘,再給自己25分鐘的專注時間,如此循環。
但是為了減少任務之間的切換,在高效時間段,我們可以給自己設置更長的工作時間,比如工作1小時,休息5分鐘,這樣會帶來更加高效的工作節奏。
8.不要給自己留太多時間
貓叔在《一年頂十年》里講了一個故事:
在他當英語補課老師的時候,帶過一些自控力比較弱的學生,給他們布置作業,如果讓他們一周以后再交,他們很有可能到截止日期都沒有完成作業。如果讓他們下課后寫好作業才能回家,他們也能用一兩個小時把作業寫好,質量還不錯。
如果我們給自己留很長時間,往往會拖到截止日期快到了才開始行動。如果我們把截止日期大大提前,也能夠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
博多·舍費爾《小狗錢錢》里提到72小時規定:當你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必須在72小時之內完成,否則你很有可能永遠不會再做了。
所以真的不要給自己留太多時間,最多不超過3天時間,超過3天時間還不行動,你還是把這件事給忘了吧。
9.利用模板思維提高工作效率
Angie老師提到副業賺錢的3種復利思維,其中一種就是成就套路復利,指的是把自己做成一件事所用的思維、方法、流程,用到其他事情上,用一套方法就能夠做成很多事情。
這個思路遷移到工作領域,就是利用模板思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當我們完成一項工作任務的時候,要及時復盤這項工作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其他工作任務中,可以好多倍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比如辦公室行政工作,我們可以把接待方案、活動方案、文件模板、綜合文字模板,做一個歸納總結,這樣當我們接到一個任務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套用模板,迅速上手,效率非常高。
成長篇
10.明確你的人生目標
今天有個朋友給我留言,說自己想重拾英語,但是不知從何下手,很迷茫。然后我問她:你為什么要學英語呢?學好英語對你的人生有什么幫助呢?
如果一件事你遲遲都不行動,說明這件事沒那么重要,也不是你真正熱愛的事情。假設1個月以后,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試,這個考試直接決定你的職務升遷,你肯定會爭分奪秒,奮起直追,認真備考。
如果你想要改變現狀、持續行動,你的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目標越具體,越容易堅持。比如你想學英語,這個目標是沒辦法激勵你行動的,你的目標應該是:我要堅持每天背5個單詞,閱讀1篇英語文章,學習1門英語線上課程。
你的目標最好是1年以內的,長遠目標對眼下生活的引導作用不大,而且人生充滿變數。
當你有了一個具體明確的短期目標,你就會找到一萬種方法去實現這個目標,這個時候你會覺得連吃飯睡覺都是浪費時間。
11.從一個微習慣開始
微小的習慣會帶來巨大的能量。
很多人都有拖延癥,制定了閱讀、寫作、學英語的計劃,但就是不見行動。這個時候要不要試試“5分鐘行動”。
告訴自己,我就看5分鐘的書,寫100個字,背5個單詞。我們一旦開始,慣性的力量,會推著我們走更長的路。
斯蒂芬·蓋斯在《微習慣》里提到,微習慣就是強迫自己每天做微不足道的積極行為,比如做1個俯臥撐,看1頁書,寫50個字,這些小事情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做好。但是通過持續行動,你會看到堅持的力量。
所有常年堅持一件事的人,都是從一個微習慣開始。
比如我堅持閱讀5年了,剛開始也是一年讀不了幾本書,我從每天閱讀30分鐘開始,然后每天2小時,每天1本書,就這樣慢慢地把閱讀堅持下去了。
12.利用整塊時間來做事
當你明確了一個短期目標,你就需要為實現這個目標,每天騰出一整塊時間來做這件事。每天做一些對自我成長有幫助的事情,你的人生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很多年前,我看到一句話:下班后2小時,決定你將成為怎樣的人。我很相信這句話,并常年堅持每天專注2小時以上用于閱讀寫作、自我提升。
我的人生也在變得越來越好的路上,一路向前。
如果你的孩子不在身邊,那么每天晚上至少抽出2個小時,來滋養靈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件事應該不難。
如果孩子在身邊照顧,那么我們也可以利用孩子睡覺以后,醒來之前,每天騰出2個小時,來做實現目標、自我成長有幫助的事情。
管理時間跟理財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應該把時間優先分配給最重要的事情。一有時間先投資自己,再去做日常家務等事情。
一個人下班后的時間,決定了他的高度。你怎么過一天,就怎么過一生。
13.創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太大了。如果你的書桌上亂七八糟的,連找一本書都要花很多時間,哪里還有心思去看書。
當然也不能利用寶貴的整塊時間整理書桌,我喜歡用碎片化時間,每天收拾一點點,用完的物品馬上回歸原位,這樣保證每天書桌都是干凈整潔的。
我的書桌就在臥室里,這樣我可以一邊照看睡著的孩子,一邊專注學習精進,真正做到帶娃和自我成長兩不誤。而且我的書桌是孩子最喜歡探索的地方。
14.構建你的“秘密洞穴”
這是我時間管理的終極法寶,也是我自己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沒有參考其他時間管理書籍。
當媽媽之后,我也發現自己的時間怎么用都不夠,因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每天孩子睡覺后的4小時,也不夠支撐我加速成長。
那么,高效能職場媽媽怎么創造更多時間呢?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出家門,到你的“秘密洞穴”,進洞修煉。
我每天出門都會背一個很大很重的包,里面有正在看的書,ipad,鍵盤和效率手冊。在單位和加附近500米以內、走路可到的地方,都固定了一家咖啡館或書吧,作為自己的“秘密洞穴”,一有時間就進洞修煉。
媽媽走出家庭之后,爸爸就會華麗回歸。畢竟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孩子,是爸爸媽媽愛情的結晶。
我們需要在單位和家庭之外,找到一處地方,來安放我們的靈魂。
15.做一個精要主義者
萌薇老師在手帳課上講過:真正的時間管理是讓你少而精地去做好一件事情。最好的時間管理就是不用時間管理。
英國作家格里格也說過:要想走出困境,出路就是自律地追求更少但更好,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地追求精要事務,排除非精要的一切,建立一個讓執行毫不費力的體系。
做一個精要主義者,就是你的人生要做減法,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
當我開始對自己的人生做減法之后,不要過得太爽。作為一枚處女座,我有強烈的完美主義,自己制定的計劃必須不偏不倚地實現。
但是生活中變數實在太多,結果往往導致自己一直處于補課狀態。這個階段已經翻篇了,自己還活在過去,努力完成很久以前計劃的事情。
我們要用未來的眼光審視當下的生活。計劃是可以調整的,有些對自我成長不重要的事情,就毫不猶豫地舍棄吧,只做當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亦書歡言:職場媽媽,時間管理達人,閱讀推廣者。左手工作,右手帶娃,堅持閱讀寫作,專注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