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經一(三)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譯文:研究萬事萬物所表現的形態,認識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就可以獲得新的知識,增長智慧。在智慧的引領下,反觀其身,我們才會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們自己,使內心意念真誠。內心懷著對萬物的感念與誠篤,從而使我們對待客觀的事物時,能夠樹立并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心態。內心固守中正誠敬,就有了修養品德的基礎。有了自身高尚的品德修養,才能整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才能使得天下太平。
“格物致知”是古代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個千古之謎。歷史上,關于“格物致知”一直頗有爭議。甚至爭論了一千多年,至今也仍無定論。
《大學》“八條目”中的“格物致知”圍繞“三綱領”中的“在親民”而展開,即棄舊從新,去惡從善。
但是,短短四個字,卻讓歷代的“圣賢”們,為之爭論不休。
1、朱熹眼中的“格物致知”
南宋大教育學家朱熹說:
“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
意思是說做學問,最優先的是深入探求規律;要想探求規律,關鍵還在于讀書。
所以,一生致力于教育的南宋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在整理編制《大學》時,認為“格”指“窮盡”,“物”指天下事物之理。“格物”指我們要研究探索一切事物的規律。“致知”指更深地發展我們的知識學問。
朱熹認為:“格物致知”指對外界事物進行深刻的認識,使我們對一切事物都能明了。
當時,朱熹編制的《大學》,作為考試大綱。如果你想考出一個好成績,就一定要應用大綱中的這個思想。
《大學》的“三綱領”由圣人孔子所述:“明明德、在親民、止于至善”。意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就需要人們棄舊向新,讓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學》經一(二)中也指出一個人想有一個好的品德,就需要做到“誠意、正心、修身”。
朱熹認為,唯有學習才能做到“在親民”,即“棄舊從新”。因為,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在學習中,吸收新的思想,摒棄陳舊的老朽思想。
朱熹主張“先知后行”。他認為,“格物”是找到事物的規律。“致知”是學習的過程。“格物致知”是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
就是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去研究事物的發展規律。或在事物的發展中,學到更多的新知識。
就如同理論與實際,是不分前后的,是相輔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成就的一樣。
《大學》中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朱熹認為,學習知識,研究事物的發展規律。在學習中,培養誠意、正心的好品德,修身成一位德道之人。最后,齊家、治國、平天下。
2、大思想家王陽明用"格竹”的親身經歷,重新對“格物致知”做出定義
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
意謂,沒有善念,沒有惡念,只是一具身體,有善意,有惡意,是心靈有了動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是有良知,為了善念除去惡念,就是格物致知。
王陽明,一心想成為一名圣賢。所以,他苦讀圣賢之書,一直篤信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學說。
王陽明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最后,沒有格出竹子之理不說,還昏了過去。差點出現了性命之憂。
王陽明經過“格竹失敗的故事”,證明了朱熹的“格物”論是會出人性命的。
經過一番實踐與苦苦思索后,王陽明最終提出了“致良知”的學說。成為了明代著名的心學集大成者。
王陽明認為“格物”格的是自己的內心。“致知”則是“致良知”。他認為,“格物致知”是認識自己的心靈,并向著真實的內心去行事。即去惡從善,這也正呼應了”三綱領”中的“在親民”。
3、寫在最后
關于“格物致知”,這個千古未解的謎題,各大學派的各大家們,眾說紛紜。
大教育學家朱熹注重“教學之道”。學習,本應該就是一個人一生的修為。把所學之知,用于生活里,做到學以致用。
“先學后知”,就是朱熹想告訴我們的“格物致知”。
大思想家王陽明主要的思想是“致良知”,他認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一個人只有認清自己的內心,才能認清整個世界。
所以,追隨自己善良的初心,去惡從善。這就是王陽明想告訴我們的“格物致知”。
不管是朱熹的“先知后行”也好,還是王陽明的“追隨初心”也罷。“格物致知”,四個字,說到底就是一個適合自己修身之道的方法。
這就好比兩盆花。一盆是綠蘿, 水養之花。我們則可以根據它的這一習性,隨時為它澆水。
另一盆是虎尾蘭,喜旱不喜水。我們則需要在花土完全風干后,再為它澆水。
所以,花和人也并無大異。就像每一個寫作的人,練筆的方式,也皆有所不同。
有的人,選擇日更。堅持每日閱讀,堅持每日發文;而有的人,卻選擇追隨內心,等待靈感,不會刻意地練筆寫作一樣。
圣人孔子之所以提出“格物致知”,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實現理想的人格。
所以,這道謎題的真正答案,不在于各大先賢們的不同見解,而在于我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每天一篇國學——《大學》
1、塑造理想人格的《大學》“三綱領”
[http://www.lxweimin.com/p/30156df0d3e4]
2、成功人士的修身之道——“誠意、正心、修身”
[http://www.lxweimin.com/p/77e211df00cd]
3、伴隨一生的“修心養性”之道
[http://www.lxweimin.com/p/f330f2fabff3]
4、讀《大學》傳篇:明明德
[http://www.lxweimin.com/p/901ca4bbf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