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稀缺,就有價格歧視,所以我們要學會和歧視共存,比如;先到先得也是一種歧視,就像那些提前好幾天在蘋果手機店門口排隊的人買新品的人!因為他們有時間,所以就先賣給他們,這就是歧視那些沒有時間的人。
在商業社會里,分配通常基于價格,誰出的價高,商品就是誰的。雖然這對出不去錢的人來是一種歧視。但這個歧視的不公平被高估了,出價高的人。代價是多付錢,他的錢變少了,占有其他稀缺資源的機會也就少了。所以用價格分配歧視能起到一個平衡作用!
第二;今天很多人喜歡去外國淘寶。有沒人注意到;在日本買了中國生產的產品,于是覺得吃虧,其實并不是吃虧,反而是你買到的日本商品才是吃虧。因為如果日本廠商是理性經濟人,那么;其他不變的條件下,他們會更愿意把條件好的商品賣到海外市場。
舉個例子;紐約買到的橘子是加州產的,那個市場的橘子最好呢?答案是;加州。假設加州市場上;好橘子10元一斤,普通的橘子5元一斤,從加州到紐約的運費是5元,那么好橘子在紐約市場是15元一斤,普通的橘子是10元一斤。那么在加州買,你買一斤好橘子就能買兩斤普通的橘子。而在紐約;你買一斤好橘子,只能買一斤半普通的橘子。相對來說;好橘子在紐約相對便宜了。所以紐約人更愿意買好橘子。水果商更愿意把好橘子暈倒紐約,而把普通的橘子留在加州。所以。你在日本買到中國的生產的好東西,歧視并不吃虧。
第三‘買商品時,只買基本款,永遠不要買頂配,精裝,豪華版,為什么?舉個例子;同一件衣服;愿意花1000的人有一個,愿意花500的有兩個,如果按500定價,那就可以賣出三件。但這不是利潤最大化的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1000塊賣給第一個,500塊的價格賣給另外兩個。但直接這么做,買東西的人肯定不干,所以商家一般會用兩個辦法?一個分出豪華版,一個分出普通版。或者簡裝,精裝,低配,高配。把一樣的東西包裝成不一樣的,給1000塊錢的和500塊錢的買家各自一個理由,另外一個辦法就是錯期銷售;過一段時間,打折出售,賣給愿意出500的商家,
電商發明的這節,那節,表面上是不斷的降價,其實是早就設計好了,這就是分時階梯定價策略。
? 知識的本身就是不斷的質疑,尤其是從別人那里聽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