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有很多情緒體驗,當他們還小的時候,一塊糖果就能讓他們很快樂,一個鬼臉,也能讓他們破涕為笑。但當他們長大了,進入小學,尤其到了三年級這個轉折期,很多情緒體驗變得復雜起來。如果父母不注意教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內心情緒那么會極大的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對于成人來說,孩子是弱者,如果家長不給孩子表達內心的機會,那么孩子只能獨自忍受各種痛苦,或者求助于他人。若孩子沒有及時得到幫助和關愛。這有可能發生各種問題或出現各種極端行為。
在孩子三年級這個情緒、情感的突變期,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多和孩子聊天
三年級的孩子對生活的感受逐漸敏感起來,加之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特別完善。當他們體驗到來自環境的某些不良刺激,產生了不良的情緒反應是,往往因為父母的粗心和誤解,造成孩子沒有機會向父母說出自己的感受,而用發脾氣與父母鬧別扭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如何避免這一點呢?家長要找機會和孩子多聊天。
聊天的首要關鍵是輕松的氛圍。
家長不要和孩子面對面,煞有介事的說:“孩子,我們來聊一聊”。
不妨礙著孩子坐下,輕輕的擁著她,然后從一些快樂的事情,說起營造輕松的氛圍,慢慢讓孩子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其次,家長要注意聊天的環境。
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出門走走,公園,河邊游樂場都是不錯的選擇。換了一個環境,孩子的心情也會好一點。在邊散步邊聊天的過程中,孩子更容易說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家長要注意定期與孩子交流。
家長和孩子聊天的行為,不要想一出是一出。有空時常聊,沒空時幾個月都不聊,這樣是不科學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每個星期都確保有一次和孩子傾心交談的機會,如果孩子那幾天情緒特別不好,家長更要每天都陪伴在他的身邊。
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
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家長經常犯一個錯誤,不等孩子把話說完。很多家長都不喜歡犯了過錯,還狡辯的孩子,認為孩子是在找借口。
孩子表達的愿望總是被家長硬生生的打住,時間長了,孩子的表達意愿,就受到了負強化的作用,如此循環,也就形成了不愛向父母表達心聲的習慣。
所以,當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家長應用溫柔的態度傾聽,用緩和的語氣回應他們,讓他們認為自己受看重,然后再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價,孩子錯了就要批評孩子,對了就要表揚,如果家長聽也沒聽,就給予否定,這樣就把孩子表達的機會給剝奪了。
利用興趣愛好,轉移孩子的不良情緒。
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嗎?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的時候,家長不妨利用孩子的愛好,將這些負面情緒進行轉移和升華。孩子在音樂,繪畫,朗誦,跳舞等行為中會逐漸擺脫負面情緒。與此同時,孩子也叫明白在表達自己的不良情緒是有很多更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