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氏孤兒的故事中,曾有過這樣一個記載,說晉景公病重,請人來為其占卜,結果說是大業的后代在為亂。景公于是就問韓厥,韓厥說大業的子孫在晉國的不就是趙氏嘛。《趙世家》對晉趙氏先祖的來源記述很簡略,說了四個字:“與秦共祖”。既然如此,我們就只能從《秦本紀》中去尋找一些端倪。
嬴姓趙氏的遠古世系
秦趙兩家共同的祖先就是卜辭中所說的大業,是東夷的一支。傳說五帝中帝顓頊的裔孫叫女脩,她在織布的時候,吞了一只玄鳥的蛋,孕而生大業。關于這一點,白國紅在《春秋晉國趙氏研究》中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該氏族是出于以鳥為圖騰的少暤氏,其活動區域大體位于泰山附近魯國曲阜一帶。
大業據說又叫做皋陶,其名中的“皋”字似乎也可以隱證其氏族的名稱。從“皋”字可以引申出很多種的解釋,有學者認為“皋”指的是鳩鳥,正是其部族的圖騰。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嬴姓后人中,有很多人的名字里都帶有“皋”字了。大業在虞舜時期擔任士的職務,其地位僅次于大禹,據說最早的刑法也是由他制定的。
大業娶了少典氏之女名女華的,生了一個兒子叫大費,也叫伯益。伯益在舜時擔任虞的官職,據說懂得鳥獸的語言,其主要職責就是調訓鳥獸。伯益的主要功勞,是與商朝始祖契,周朝始祖棄一起,隨大禹治水,并發明了水井,因此受賜嬴姓。
大禹死后,按照古代美好的傳說,據說要禪讓給伯益。但我們也知道,自打《竹書記年》出土以后,上古的美好傳說就都被打破了。實際上是伯益在大禹死后,與大禹的兒子夏啟爭奪部落聯盟的主導權,最終被夏啟打敗并殺死。也因為兩族之間的恩怨,嬴姓氏族在夏朝一直都沒能進入權力中樞。
伯益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大廉,領鳥俗氏;一個叫若木,領費氏。到商湯伐桀時,費氏部落的首領費昌投奔商部族,為商湯駕車,建立了功勛。商朝中期,帝太戊又讓鳥俗氏的中衍為其駕車,并將王室之女嫁與中衍,這支嬴姓氏族以后也世代為商王朝服務,成為一方諸侯。
商朝末期,中衍的后代中有一個叫胥軒的,與姜姓申國聯姻,生一子中潏。此時嬴姓氏族的活動范圍,大體上位于山西境內的霍太山一帶。中潏和他的兒子蜚廉,為商朝抵御西戎,武王伐紂時蜚廉受商王委托,到北方聯絡諸侯。但他的使命還未完成,就聽聞紂王已死,他就在霍太山設壇祭祀紂王。到周成王三監之亂時,蜚廉又試圖聯絡淮夷各部反周,被周公打敗并殺死。
嬴姓氏族在西周時期的發展
蜚廉死后,周公將霍國改封到霍太山,從而奪取了嬴姓族人的立足之地。蜚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做惡來,一個叫季勝。惡來在持續不斷的戰爭中被殺,另一個兒子季勝則投降了周王室,但并不受器重。到周成王時,季勝的兒子孟增有寵于王室,被賜封地皋狼(山西離石),因此他也號稱宅皋狼。也因此,皋狼之地一直都為后來的趙氏看重,春秋后期三家分晉的起因,就是智伯瑤向趙襄子討要皋狼之地而引發的,這些都是后話了。
孟增之后有衡父、造父,到造父時期,嬴姓氏族有了很大的發展。嬴姓氏族在殷商時,就一直以善御著稱,因此周穆王就以造父為御戎。造父為穆王駕車,西巡西王母,東征徐偃王,立下了汗馬功勞。于是就被封到趙城(山西洪洞縣)成為諸侯,造父因此也就以趙為氏,這就是后來晉國趙氏的來源。
我們再說被周人所殺的惡來,留下了一個兒子叫女防,之后又有旁皋、太幾、大駱、非子。非子與造父處于同一個時代,因為二者出于同一個氏族,造父受寵得氏,他們也引以為榮,因此也以趙為氏。因此說后來的秦國是嬴姓趙氏,將秦始皇稱為趙政,應該也沒什么錯。到周孝王時,非子在犬丘養馬被周王室得知,令其在渭水流域為王室養馬。
非子本來并非大駱的嫡子,但由于周孝王對其很欣賞,就想讓非子做大駱的嫡子。但是這個想法遭到了申侯的反對,周孝王為了安撫申侯,只得將非子封在秦地,成為王室的附庸,因此非子又被稱為秦嬴。非子之后,經秦侯、公伯傳到秦仲時,西戎為亂,犬丘的大駱嫡系被西戎所滅。周宣王命秦仲為大夫,討伐西戎,結果秦仲也死于非命。周宣王又召集了秦仲的五個兒子,給了他們七千士卒,讓他們征伐西戎,終于取得了成功。秦仲的長子就是后來的秦莊公,在平王東遷時,正式受封為諸侯,建立了秦國。
而造父的后代發展走向卻截然相反,造父之后六世到奄父時,為周宣王御戎。千畝之戰時周宣王戰敗,奄父奮力駕車,使周宣王脫險。但似乎趙國也被戎狄滅掉了,奄父只好追隨宣王進入王室。但到周幽王時,宗周附近戎狄活躍頻繁,宗周內部的矛盾也一觸即發,很多有預見性的大夫都紛紛向東遷徙。奄父的兒子趙叔帶,據說也因為周幽王荒淫失國,開始到晉國為官,這是趙氏進入晉國的開始。
趙叔帶奔晉之始,晉國的規模還很小,國內的封地也大都是封給國君支系的公子公孫。而當歷史進入春秋,東方諸侯都在相互兼并中不斷擴張勢力時,晉國又陷入了七十年的內戰中,其發展也極為有限。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異姓貴族,趙氏在入仕晉國的初期,還很難有所發展。直到趙叔帶之后五傳到趙夙,趙氏才開始擁有的自己的封地。
趙氏獲封,又與晉國的局勢密不可分。一方面是在晉獻公時期,晉國開始大規模擴張疆土,步入了對外擴張的快車道。另一方面則是晉國國無公族制度的產生,晉獻公剿滅公族,任用異姓勢力和遠支公族,與趙氏同屬外部勢力進入晉國的祁姓士氏和姬姓的魏氏都因此獲益,這就為趙氏的發展在制度上鋪平了道路。
晉獻公十六年(661BC),趙夙隨國君征討霍國,霍公求奔齊。根據前面的講述我們知道,霍國所在的霍太山與趙氏有著很深的淵源。商朝后期時,嬴姓氏族曾在此繁衍,但因為參與了周初的叛亂,被剝奪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因此這次征伐,很有可能晉獻公是想把霍太山封給趙夙的。但是因為后來晉國大旱,據說占卜說是因為霍太山的山神作怪,于是晉獻公又派趙夙到齊國把霍公求請了回來,主持霍太山的祭祀。而趙夙也被封到耿縣(山西河津東南),盡管沒有能夠獲取到霍太山的封地,但這畢竟也是趙氏入晉以來所取得的第一塊封地,而趙氏也正是憑借著這塊土地,開始在晉國的舞臺上嶄露頭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