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一直是困擾很多父母的話題,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卻常常很苦惱怎樣與孩子溝通,許多父母常常抱怨怎么原來乖巧可愛的孩子,長達了就這么這樣不聽話了呢。
其實這是父母思想沒有轉變的原因,還把孩子當成嬰幼兒來看待的原因。沒有與孩子正確的進行溝通,孩子在上小學之后,心理方面有了啟蒙,逐漸有了自己的小空間,換句話來說,孩子 也有了自己的隱私,這時候如果家長還把孩子當成小孩子來看,孩子自然而然就變的叛逆了。
正確認識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
首先父母們要正確認識孩子心理發育特點,14歲的孩子在認知、自制力方面還很不成熟,處于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而且很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因此在家長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采取“做朋友、談心”的方式耐心引導,不要一味進行指責。
從心理發展上說,叛逆心理其實源自青少年認知獨立性的發展。一個叛逆的少年,首先應該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因為只有認知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產生獨立性的需要。那么,什么叫獨立,怎樣才能標志自己獨立呢?
很簡單的一個表現,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換言之,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獨立思考的人;所以,青少年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會表現出一些想法與成人不一樣,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青少年心理表現中的“認知獨立性”。
但是,有些少年學生,為了表明自己的這種“獨立性的需要”,偏偏的、故意的表現出和成人世界的不同,有的時候就成了“叛逆”了。
只有聰明的孩子,才能發現成人世界的不足,對成人世界產生批判,進而表現出叛逆。反之,一個一直沒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一個始終聽話的孩子,可能是一個智商發展不高的孩子;也更可能在未來的獨立求生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
家長如何做?
家長不要把學習成績看成孩子的唯一。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沒有錯,但要求孩子的每次考試成績在名列前茅,只要學習好,其它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孩子的學習成為許多家庭的頭等大事,分數成了家長與孩子嘴邊提到的最頻繁的字眼,甚至孩子考多少分,也成為許多家庭氣氛好壞的晴雨表。
正如一名初中的學生所說:“我第一次考了第一名,父母很高興帶我去吃好吃的,我發現成績能給父母最大的滿足。一次我考砸了,拿了一張慘不忍睹的試卷回到家,父母臉上露出疑惑的神情。原來,分數才是父母最疼愛的孩子。
對孩子缺乏正確的評價。我們經常聽到父母 問這樣的問題“孩子不愛學習怎么辦?孩子不聽話怎么辦?問話的父母大多是想要尋找教育孩子的具體方法。
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經歷了對孩子的說教、訓斥、打罵絲毫不起作用,感到束手無策而來求助的,然而,卻沒有想到任何一種具體的方法也不可能適應每一個人,孩子為什么不愛學習,為什么不聽父母的話,答案很簡單,是父母拿了溝通的絆腳石當方法,指責、埋怨、負面的評價充斥著孩子的耳朵,如:你學習成績這么差,肯定不是讀書的料”“我肯定你什么是都不能堅持到底,你就從 沒有做好過一件事”等。
父母在說話時一開口就已經否定了孩子,當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不論父母怎么說,也無論你正確與否,都難以得到孩子的接納與認可。每個人都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肯定,孩子也是如此,當他感到從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是負面評價時,就會關閉溝通的大門。
父母喜歡揭孩子的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是正常的,并且有時孩子對自己的毛病也有愿意改正的想法,作為家長應當及時的鼓勵,給予誠懇的提醒,給孩子改正缺點的勇氣和力量,這是因為孩子愈是犯了錯誤,心里愈是脆弱,愈是需要父母的諒解與安慰。
而有的家長則不是這樣,當孩子在改的過程中出現反復時就把孩子的承諾當話柄,來刺激孩子,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雪上加霜。孩子對此不僅懶得聽,而且逆反心理加重,反正你們把我看死了我就破罐子破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