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寫的一篇文章《現在貪圖的享受,未來都是后悔的淚》 在簡書得到了三千up的閱讀量,著實出乎意料。
有讀者看了我的文章覺得自己弱爆了,以為我很厲害。其實我并沒有多厲害,我唯一值得驕傲的就是堅持學習。
研究生畢業之后,我一度也很迷茫,老師送給我的一句話點醒了我: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我記得我剛開始進入大學的時候,看到周圍的女生每天化妝、吃飯、上網,男生玩游戲。我以為這就是大學生活,于是變得像他們一樣松懈,對上課的內容提不起興趣,整日渾渾噩噩,毫無上進心。有些同學報了第二學位,我懶,又不多愿花錢,于是更加無所事事。我現在甚至不能回憶起自己第一學期到底做了什么。
等到期末成績出來的時候,我傻眼了。怎么各科成績才排了十幾名?我以前成績從來沒有跌出過年級前三啊!
那天我狠狠地哭了一場。
我覺得不公平,周圍的人都是這么過日子的,憑什么他們都比我的成績高?我明明也認真準備考試了,憑什么給我這么低的成績?
氣憤過后,我開始反思,發現問題其實在我自己。
采訪課要錄制一期采訪節目,我想當然地請來一個學長,但事先沒有溝通好,導致我問的很多問題他不愿意回答,節目談話嚴重偏離主題。節目結尾沒錄完我就提前離席,后期居然都不知道處理一下。
實踐課成績占總成績80%,我錄成這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績?
大學考試題也不像以前考試那樣,畫個課本背下來就能得高分,大學考的是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考的是自主學習的能力,考的是主動思考的能力。我到現在都記得,作為一個新聞專業的學生,當試卷要求解釋“無冕之王”的含義時,我居然答不出來只好胡謅一番。老師確實在課上沒有講過,但別的同學怎么知道的?還不是自學學來的。
痛定思痛,我決定開始改變。
我給自己打氣:可能我比別人適應環境更慢一點,但沒關系,我可以學習呀,學習看看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平時是怎么努力的。
于是我像他們一樣去看書去完成作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問老師,和老師探討問題。每一次上交作業,主動請老師給我做點評,指出我拍的好的和拍的不好的地方。
你看我多笨哪,還跟中學生似的,大學四年都是這樣學習的,直到寫畢業論文都是這樣。
-2-
畢業論文的題目是個比較新的領域,相關的文獻非常少,當時我只有一個心思,就是想把這篇文章寫好。所以我把所有有關的文獻都看了一遍,認真寫成文獻綜述——盡管這些東西可能都沒有人看。
因為把文獻都捋了一遍,論文寫得還算順手。然而提交論文的前三天,導師卻突然打電話來說要重新寫。
重新寫!
三天重寫一篇五千字的論文!可能嗎?可能,提交論文的那天早上五點鐘,我連著熬夜三天,完成了最終稿,調好了所有格式。最后實在沒有力氣去學校,只好拜托班主任幫我打印好交到教育處。
結果呢,那篇文章不僅順利發表,而且得了優秀論文獎。
那是一篇包含數據統計的文章。將近一百篇新聞,我用稿紙畫出表格,一篇一篇分析,填寫表格,然后做統計,寫分析。那三天我要簡直要崩潰了,一方面deadline臨近,可是數據還沒統計出來,后面完全無法展開,五千字目標遙遙無期;另一方面,導師提出的分類方法我還不能完全理解,有時不知道該把新聞歸在哪一類,只能停滯不前。
我不得不和導師溝通不懂的地方,導師只告訴我去查,沒有直接告訴我答案。我只得逐個查分類標準的名詞解釋,每查到一個,就豁然開朗一次。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欠缺的太多了,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到論文完成的時候,我才突然覺得自己完全理解了這篇論文的主題。
-3-
讀研的時候我又挑戰了自己一次。
我從小數學就不好,別人考滿分的時候,我只能考七八十分,為此經常被數學老師罵。后來我媽說,主要是學前教育沒教好,連一百個數都不會數。
上大學的時候我還曾經雄心壯志地打算學一下高等數學,但害怕掛科,最終還是沒有選這門課。所以當研究生課程要求學醫學統計的時候,我是崩潰的。
我覺得自己肯定不行啊,人家都是醫學院校出身,大學就學過統計啦,我四年都沒接觸過數學,怎么可能考得過呢。而且聽說統計課掛人特別多,這下完了,畢不了業了。
但統計是必修課,我只能硬著頭皮上。
偏偏基礎統計那門課的老師不怎么行,經常上課顛三倒四,講著講著就把自己繞進去了,搞得一班同學一頭霧水,原本明白的也糊涂了。上機課的老師又整天想著回家吃飯,沒到下課時間就催著我們交作業,可是我連SPSS的表都還沒搞懂呢!
我很抓狂,只得向師姐請教。師姐說,統計講究的是一種思路,計算是次要的。你要以課本為基礎,多看幾遍就理解了。
當時統計課有兩個班,基礎班和臨床班,兩個課由兩個不同的老師教授。我覺得自己比較笨,雖然報了基礎班,但臨床課也去旁聽,同樣的內容聽兩遍,加深一些印象。所以我得花別人一倍的時間在統計上。好在我學文科,不用上臨床,也不用做實驗,時間比較充裕。
可就是這樣,到了期末考試我還是心里沒底。考前一周多的時間里,我一直泡在自習室,除了午飯晚飯,每天雷打不動地看書,整理知識點,做題,對答案。有時遇到自己搞不懂的,我就跑到教師辦公室去問。老師逗我說,連這都不懂啊,這有什么不懂的。
這樣的狀態不到四天,我覺得自己有些理解了。當我反過頭來重新看自己問的那些問題,覺得自己真的弱爆了,這種問題確實沒什么好問的啊,真丟臉。
到考試前,我已經整理出二十幾頁復習資料,還有幾百頁各屆流傳下來的統計考題……
最后考試低分飄過。我給統計老師寫了一封郵件,感謝他一直耐心地解答問題。沒想到他居然記得我,說我剛開始只會問些那些不著邊際的問題,后來慢慢問的問題開始上道。這說明我下了很大功夫,將來會以我為榜樣鼓勵其他學生。
老師有沒有以我為榜樣我就不知道了,但我知道的是,那時看來無用的統計知識一直伴隨我到現在。當我看文獻時,我知道為什么用這種統計方法,因而更加理解這些數據。當我需要寫涉及統計的報告時,我能順利地回憶起可能要用到的統計方法。
-4-
上一篇文章有位讀者留言:(迷茫)是不好。那應該怎么辦呢?定一個目標?什么目標?為什么是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合適不?是否應該付出?若一時定不下目標怎么辦?若定了目標,卻又沒有動力去做怎么辦?
這一連串的問題讓我想到楊絳的一句話:你的問題是,想得太多而看書太少。
我的回復給他是:你想得太多而不去做。
有這些時間胡思亂想不如去學習,去積淀,去充實自己啊。你不去學怎么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呢?世界這么大,難道就沒有讓你感到好奇的東西嗎?我平時看電視遇到不明白的,還喜歡百度一下呢。為什么你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呢?拿著手機刷視頻就能找到人生目標嗎?就能得到動力嗎?
哪怕你不看書,看看周圍那些一直努力的人都在做什么,照貓畫虎去做一做總可以吧?再不濟,找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堅持做下去,也好過現在無所事事呀。
迷茫不可怕,愿意走出迷茫尋求幫助,說明你已經開始反省了,真正可怕的是困在迷茫里卻不愿意走出來。
不管工作是不是你喜歡的,不管專業是不是對的,既然選擇做這件事,就去學習,努力把這件事做好。你現在認為沒用的經歷,不一定哪一天就會發揮作用,每一段人生經歷都是最好的安排。
如果你沒有目標,就暫時設立一個短期目標,每實現一個目標就再提高一點難度。積少成多,每天一點點進步,長年累月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但如果你永遠不開始,那你永遠也不會進步。
飯要一口口吃,不能一口氣吃成個胖子。
路要一步步走,步子邁太大會扯到淡。
人不要太好高騖遠。
所以,雞血打完了,怎么做,就看你自己的了。要點不點贊,也看你的了。
原創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如需轉載、引用請簡信索取授權,歡迎點贊和轉發。圖片系日本插畫家Kanta Harusaki 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