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按什么邏輯在運行?
我們將去向何方?
黃仁宇將了解大歷史的時間坐標拉到了400多年前的明朝萬歷年間。得出結論:歷史所走的路線,半出于我們的志愿,半出于其他原因。
萬歷皇帝9歲登基,前十年,因皇帝年幼,李太后的信任,張居正得兼管萬歷教育,開啟萬歷新政,國富民強。而死后不久,因觸犯文官集團利益,遭萬歷清算。
萬歷皇帝想獨立自主、勵精圖治,卻漸漸發現文官集團實系主人、種種無奈,從此消極怠工、“無為而治”。
一邊是皇帝,一邊是文官集團。首輔申時行選擇“和事佬”,調和緊張關系。
張居正死后,軍事上、文化上,都經歷破而不立的陣痛。
歷史的掙扎如同人生的掙扎。歷史的進程其實很慢很慢,人生的進程同樣相當緩慢。
每個人都對歷史有不同的解讀,對人生也有自已的觀點。“站在風口,豬也會飛”,說的就是大環境的重要。審時度勢、自律覺醒,勇敢去追求心中的意念,方能通達。但只緣身在廬山中,黑暗中前行,一切解讀都只是星光點點,洞中人的我們,要學會去享受當下之美。
(后記:讀歷史書比較費勁,這本書信息量大,故事性強,視野廣闊又不失細節,可擴展材料后溫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