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6個月前是全母乳喂養。那時真是省事,敞開胸脯就把寶寶的早午晚餐解決了,每次也都感嘆造物的奇妙。但很快,母乳已經不能為寶寶提供全部營養。寶寶也開始把眼光放在了大人吃飯的動作上。
于是我們又添加了一項新任務:制作輔食。
加輔食原則
我國《7-24月齡嬰幼兒喂養指南》:
對于7~24月齡嬰幼兒,母乳仍然是重要的營養來源,但單一的母乳喂養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其對能量以及營養素的需求,必須引入其他營養豐富的食物。與此同時,7~24月齡嬰幼兒胃腸道等消化器官的發育、感知覺以及認知行為能力的發展,也需要通過接觸、感受和嘗試、適應多樣化的食物,從被動接受喂養轉變到自主進食。這一過程從嬰兒7月齡開始,到24月齡時完成。這一年齡段嬰幼兒的特殊性還在于,父母及喂養者的喂養行為對其營養和飲食行為有顯著的影響。**順應嬰幼兒需求喂養,有助于健康飲食習慣的形成,并具有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
我給寶寶添加輔食參考的是:崔玉濤大夫的書、講座,美國兒科學會的養育指南,鄭玉巧大夫的書,吳光馳大夫的輔食書。關于輔食的書太多了,看多了也看不過來。各種過來人、專家的說法也各不相同。聽多了、看多了也會發現很多矛盾之處。
輔食方面,我認為:不用參考太多,盡量參考中國專家的說法,有時也要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寶寶的狀態、和寶寶的磨合,對寶寶的了解)。盡量參考兒科醫生出的內容。當然,醫生不是神,也會犯錯,但相對來說,犯錯概率低一些吧。
我也看公眾號。但有些公眾號提供的輔食做法太高大上,當媽的沒那么多時間。我做輔食的原則就是簡單、快、營養全面。
補點啥?
寶寶能夠從均衡飲食中得到所需的全部營養,不必補充任何營養素(除維生素D),比如鈣鎂鋅之類。有個簡單直觀的觀察方法,就是孩子看著發育良好,精神頭足,健康活潑。
小Tip: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除維生素D以外,母乳可以為嬰兒提供其他所需的所有維生素。建議所有嬰幼兒從出生后不久就應該保證每日至少攝入400IU(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配方奶中已經添加維生素D,每天喝足夠配方奶的嬰兒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但喝母乳的嬰兒需要補充維生素D。人類乳汁中少量的維生素D并不能防止軟骨病。
不過,不要以為什么好,就一直給孩子補充。大量的維生素A、C和D都會引起中毒,導致惡心、皮疹和頭痛。
做心大的爸媽
有次和娃爸一個朋友一起吃飯。他說:“當爹媽的,還是心大點好。”這位朋友和老婆倆人工作都非常忙。一個在北京辦公司,一個在美國讀博士。倆人的孩子比我家寶寶大2個月。倆人輪流看孩子,也沒時間沒心思去考慮帶寶寶的很多細節問題。
他說:“我家大人吃啥,孩子也吃啥。孩子長得可好了,也去醫院測過,什么都不缺。平時大人吃個瓜子核桃,也弄碎了給他塞點。”其實他說的是:大人吃的,按大人做法做。孩子吃的,按孩子做法做。但大人和孩子的食材,是一樣的。而且,孩子的飯里,不放鹽。
小Tip:
為什么1歲內的寶寶不能吃鹽?
寶寶由于腎臟發育不完善,攝入鈉太多會增加腎臟擔負。鈉攝入過量會引起腎臟潛移默化的改變,增加成人期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
我平時也是這么給嘻嘻做飯的。我做輔食都很簡單。把綠葉菜整顆洗一洗,熱水焯一下,土豆南瓜蘿卜什么的就蒸熟,肉也蒸熟,再和上米飯,一起用料理機打泥。主食(米飯之類)的量應該占到一半。主食能給寶寶提供能量,增長體重,還有助于神經發育。
注:寶寶過了一歲后,我制作輔食的方法是:用油炒一下切碎的菜,灑少量鹽,有時還放點醬油。對,寶寶的飲食偏向于成人了!但要完全像成人一樣吃飯,還要等到3歲以后。
吃多少
至于說吃的量,我看寶寶不吃了,就不再喂,慢慢就了解她每頓飯需要的量了。我看到有的育兒書上寫有每頓喂飯的具體時間和量,比如《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上面說:
……
午餐: 60-120毫升黃色或橙色蔬菜,120-180毫升母乳,
點心:一塊磨牙餅干,60毫升酸奶或水果
晚餐:60毫升禽類、肉類或豆腐。60毫升-120毫升綠色蔬菜。60毫升全麥面包、米飯或馬鈴薯
……
我起初也覺得是不是需要嚴格把控寶寶每頓吃的量。后來喂養時間長了,再加上自己看書學習,知道寶寶自己都不是每頓吃的一樣多。她可能今天多點,明天少點,這頓多點,下頓少點。按著嚴格的時間、量喂寶寶,那就是在養機器人了。
記得有本書(恕我一時想不起書的名字)說,寶寶的飲食、營養不應該按照天來計算。不要覺得今天沒補什么,就少營養了,只要一星期、一個月寶寶的飲食均衡,寶寶就會健康發育的。
我國《7-24月齡嬰幼兒喂養指南》上面說“在喂養過程中應及時感知嬰幼兒所發出的饑餓或飽足的信號,并作出恰當的回應。尊重嬰幼兒對食物的選擇,耐心鼓勵和協助嬰幼兒進食,但絕不強迫進食。”
其實,這方面不用看書也能知道怎么喂。我觀察到小寶寶是能知道饑飽的。她吃飽了,你再讓她吃,她不高興的,會“嗯啊”不滿地叫,還扭著頭躲開勺子。她如果還餓著,你就不喂了,她自然也是不干的。
《7-24月齡嬰幼兒喂養指南》上面講道:順應嬰幼兒需求喂養,有助于健康飲食習慣的形成,并具有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很多寶寶到了2-3歲,有的不好好吃飯了,可能和嬰兒時期錯誤的喂養方式有關。從寶寶還在嬰兒期時,就不要把吃飯變成一件對寶寶來說沉重、麻煩的事情。
判斷輔食和奶量是否足夠的兩個簡單方法:
寶寶精神頭足,每天活蹦亂跳,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總是睜大眼睛尋找有趣的東西。一個健康的寶寶足以證明;
食材豐富,每天都包含:各色蔬菜、水果、肉類、蛋類、谷物。
不多吃,不亂補
我家親戚來家里看寶寶時,說“你家寶寶太瘦了,應該長胖點。”我說:“她還吃,我就喂,她不吃,我就不喂,她就是長得比較瘦。”總不能寶寶不吃了,還要繼續喂呀。我親戚說他們家孩子就是孩子一哭鬧,就喂奶,體重確實比我家寶寶大很多。
還有的家長疼孩子,總擔心孩子落后于人,就給孩子補蛋白質。不是有句話叫做“生命就是蛋白質”嗎?但是,任何食物,過量就是毒。蛋白質補充過多,會在孩子生命的早期讓孩子長得比較快,讓家長誤以為孩子長得好,但孩子體內脂肪細胞數目會比較多,以后會出現肥胖,而且減不下來。肥胖對孩子有多大的危害,可參考我寫的《這年頭,你還愿意要個“大胖小子”?》。
喂養時間表
我參考了西爾斯、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鄭玉芬等推薦的時間表(各路專家推薦的食譜表都不一樣,差距較大),采取的時間表大致如下:
9-10個月前:
早晨醒來吃奶。
上午十一點,米粉+奶(根據情況加水果,菜泥等)。
下午三點,米粉+奶(根據情況加水果,菜泥等)。
晚上六點,吃奶,睡覺。
到10個月以后(時間并不嚴格區分):
早晨醒來吃奶。
起床后,和大人一樣吃飯(小米粥,蛋黃,黑米糊,大麥粥,等等)。
吃水果泥(蘋果,香蕉,桃子等的混合泥)。
上午吃奶,睡覺。
中午和大人一樣吃飯(大人先吃,然后喂孩子);
下午吃奶,睡覺。
傍晚和大人一樣吃飯。
八九點睡前吃奶,睡覺。
從第一種喂養時間,過渡到第二種喂養時間,我沒做具體的時間計劃、調整。似乎有些不知不覺就讓寶寶按我們的模式吃飯了。我到后來看到了香港衛生署建議寶寶到了8-9個月后,有1-2頓應以正餐代替奶。我們家到9-10月時,也差不多這樣喂:午飯和晚飯像我們大人一樣吃飯。并沒有參考什么,就是看著寶寶的狀態,可以這樣做了。
我也常看到有媽媽在各種論壇問“什么信號是添加輔食的標志?”等類似要求“標志”、“信號”的問題。其實,寶寶發育到什么階段,爸爸媽媽都能觀察到下一步該怎么辦了。我以前也是提前憂慮,但就如長輩說的“到那個地步,就知道該怎么辦了。”
有人可能會擔心,孩子總吃完奶就睡覺,會不會得齲齒。我也擔心過孩子得齲齒,我媽說:“你1歲前只吃過母乳,吃完扭頭就睡,哪得過齲齒。”
其實,母乳有個先天優勢,就是預防齲齒。母乳中的糖是低聚糖,專門促進腸道內好的細菌生長。在口腔中存留的低聚糖,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長。
怎么喂?
關于母乳和輔食怎么喂,各專家的說法也不同。
有的說要先喂輔食,然后吃奶(崔玉濤,吳光馳),理由是:
兩次喂奶間給孩子添加輔食,此時孩子還未饑餓,進食后也未必吃飽;下次吃奶時又還未饑餓,造成對奶的興趣降低。周而復始,孩子失去了“饑”和“飽”的感覺。失去飽腹和饑餓的體驗,胃腸功能會下降(參崔玉濤《圖解育兒》,吳光馳《寶寶輔食營養到餐1688例》)。
鄭玉芬建議輔食和奶間隔開喂,兩次喂奶間隔、兩次輔食間隔都要長于4個小時,奶與輔食間隔也要長于2個小時。
我帶孩子出去,見到同月齡寶寶,會問問對方家長怎么喂孩子的。大部分都是輔食和奶間隔開喂。
我的喂法是:在喂完輔食后,感覺寶寶還能吃得下,就喂奶。看著寶寶吃輔食吃得明顯飽了,就不喂奶了。
關于寶寶輔食的樣態,吳光馳等專家的書籍或文章說“7-9月齡時可從泥糊狀食物逐漸過渡到可咀嚼的軟固體食物,10-12月齡時,大多數寶寶可逐漸轉為以進食固體食物為主的膳食。”。崔玉濤大夫的書上說“1歲以內的寶寶應進食泥糊狀的輔食。”
我看網上有的爸爸媽媽給寶寶執行階段性喂食,到了相應月齡就提高寶寶進食難度,幫助寶寶1歲以后能吃成人食物。在小區里和大家閑聊,發現有的家長在孩子9-10月齡時,就給孩子吃面片、剁得細碎的軟蔬菜、軟米飯,軟軟的小餛飩等。還有的爸爸媽媽按照網上教的月份來給寶寶提供相應食物,比如:什么時間提供塊狀,什么時間練習咬軟食物等。
給孩子喂飯這事,網上、書上有太多說法,媽媽們最好還是結合自己寶寶的實際自行判斷。我沒按著書上教的喂飯,我看著我家寶寶的情況,更傾向于在寶寶1歲內時,繼續喂泥糊狀食物。后來,隨著孩子出牙越來越多,咀嚼能力變強,將近1歲時我也開始直接喂她米飯、蘋果碎、燉爛的牛肉、蒸熟的蘿卜條等。
給孩子喂固體食物也不要太晚,否則會耽誤寶寶練習咀嚼能力。而早期咀嚼是在練習口腔肌肉,為以后說話做準備。我家快1歲才開始吃固體食物,一歲多點開始嘰嘰喳喳發各種音節,“爸爸媽媽”叫得不錯了,“飛機”,“狗狗”,“寶寶”等單詞也時不時說,更是有很多我們聽不清楚、或許她自己才明白的各種發音……。
喂飯這事,我的經驗是,讓孩子做主。孩子到什么地步了,爸爸媽媽能看出來的,相應地把食物從泥糊狀,改為顆粒狀、軟固體、固體即可。網上教的可以做個參考,知道自己的寶寶是否哪里有落后太多的地方。也不用按部就班地照做,寶寶如果發育得能掌握一項技能了,爸爸媽媽也能看出來的。
注意
我添加輔食的失敗之處:
在寶寶6月齡時,在添加蘋果核香蕉的第二天,同時添加獼猴桃和南瓜泥,結果寶寶出疹子且鬧肚子,不知道是獼猴桃和南瓜泥哪個造成的。像我這樣的加輔食方法,不知道孩子由于哪項輔食引起的腹瀉,也不知道該停哪個。
每引入一種新的食物應適應2~3天,密切觀察是否出現嘔吐、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適應一種食物后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
關于輔食喂養的一些Tips:
寶寶4個月內不要添加輔食
寶寶腸胃此時發育不完善,輔食添加過早會對健康不利。此時不需要添加菜水、果水、水果泥等。而且,此時母乳能夠滿足寶寶一切所需,水也不用喝的。
寶寶第一口輔食
富含鐵的嬰兒米粉
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7-24歲月齡嬰幼兒喂養指南》,崔玉濤《圖解育兒》
不必是富含鐵的嬰兒米粉
來源:美國兒科協會 《育兒百科》
這方面,家長自己看著辦吧……其實,現在米粉很多都是含鐵的。
喂米粉時,家長嘴里也應同時咀嚼口香糖之類的食物,同時進行夸張的咀嚼動作。
通過這樣的表演式的行為誘導,孩子就會逐漸意識到進食非液體食物時應該先進行咀嚼,才能吞咽。孩子鍛煉了口腔肌肉,有助于以后開口說話。
1歲以內的嬰兒食物不應包括鮮牛奶、大豆、蛋清、帶殼海鮮。
另外,1歲以后,非母乳喂養的寶寶可以不用再喝配方奶粉,可以改喝牛奶。牛奶+一日三餐的均衡飲食,能為寶寶提供全面的營養。
現在歐美流行一種喂養方式,叫寶寶主導進食(Baby Led Weaning, BLW)。
這種飲食方式的好處是迎合寶寶的手口敏感期,滿足雙手和口的探索欲望。但是要注意給寶寶的食物一定要切得非常小塊,且便于寶寶咀嚼吞咽,否則寶寶容易噎著。這種喂食,寶寶也會把食物揮灑得到處都是,爸爸媽媽飯后要辛苦些了。
我家寶寶到了一歲多,自己就主動要勺子,自己喂自己了。不管在更小時候你是否幫助寶寶BLW,寶寶都會發育到自己進食的階段。當然,提前BLW,可以盡早讓寶寶自己吃飯,爸爸媽媽就輕松些。
我家做飯小tips:
把紅薯、白蘿卜、蘋果等蒸熟,切成條,給寶寶當手指食物吃,營養又健康,還鍛煉寶寶精細操作能力;
到了寶寶大月齡時,給寶寶做牛肉飯吃,營養又方便,具體做法:
牛肉冷水下鍋,燒開后撇去浮沫;
放入切好的蘿卜段,倒入一些醬油;
調到燉肉檔。
出鍋后,牛肉和蘿卜都很爛,寶寶可以直接嚼。寶寶可以吃新鮮的肉,而且爛乎乎的可以嚼,也很營養。尤其是冬天,吃一碗熱乎乎的牛肉飯,美滋滋的。
如果一些飯缺少滋味,就把香蕉放入里頭,一起打成泥,寶寶愛吃。媽媽也可以根據自家寶寶情況決定放什么水果。另外,香蕉和雞蛋混一起,對寶寶大腦發育有好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