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劉塤的《隱居通議》卷十八講道:古人作文,俱有間架,有樞紐,有脈絡,有眼目。這實在是見道之言。這些間架、樞紐、脈絡、眼目是從哪里來的呢?回答只有一個:從慘淡經營中來。
他談寫作,似乎分了三個部分,
1、 對流行寫法,想哪里寫那里的不認同,認為寫作還是需要字句斟酌、考慮文章架構的。
2、節奏韻律,這個說法我也喜歡,長短句的錯落有致。詞語的合轍押韻,怎樣斷句,怎樣調整句式。
3、講求通感,可回味。又要說我對好小說的理解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總有個無聊的開頭和耐人尋味的結尾,合上書之后,讓人唏噓不止,然后,還有點兒悟道的感覺。
到底要怎么寫呢? 要寫的自然。這個其實我不是很理解的,什么叫自然呢?用自然的語氣寫出精明的文章?這個特別難,搞不好就流于浮華,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成為炫酷的廢話,寫到這里,恍然明白,為什么李清照,朱淑真的詞源遠流長,平易是特別自然的表達,但又押著韻腳說出來,雅俗共賞,比如“ 閑步西園里,春風明媚天”,
或者是,
李清照的《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
// “誰伴明窗獨坐,我共影兒倆個。
燈盡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
無那,無那,
好個凄涼的我。”//
元劉塤的《隱居通議》卷十八講道:經文所以不可及者,以其妙出自然,不由作為也。...(后面老人家寫了一堆例子,我就懶得打了。特別寫對陶潛的記錄)淵明所以獨步千古者,以其渾然天 成,無浮躁痕也。故評者曰:淘彭澤如慶云在霄,舒卷自如。
我自己覺著哈:
文章寫字,如果是給自己的,那就是日記,當然是想什么寫什么;但如果是想寫出個一二三四來,最好還是講求一下結構句式,樸實平易的低調奢華才好。
想起小學時候學寫文,總分、分總、總分總,老師不是白說的。想起初中時候的英語寫作來,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也是很不錯的結構。想起大學時的論文寫作來,引言、原由、研究、結論,套路不是沒有用。套路是可以幫助大家走高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