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安靜閑雅,圣潔而美麗(色彩艷麗,風姿幽雅),又名蓮花、水芙蓉、水華、六月花神、水宮仙子、凌波仙子、君子花、天仙花、靈草、靜客等(別稱無比高大上),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周敦頤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其圣潔高雅的品質自古以來一直為騷人墨士筆下喜聞樂見的常頌對象之一。
荷花,屬毛茛目睡蓮科,是蓮屬二種植物的通稱,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花期6至9月,單生于花梗頂端,花瓣多數,嵌生在花托穴內,有紅、粉紅、白、紫等色,或有彩紋、鑲邊。堅果橢圓形,種子卵形。
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原產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荷花全身皆寶,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藥。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為世人稱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是對荷花之美的真實寫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歷來為古往今來詩人墨客歌詠繪畫的題材之一。
“荷”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人類出現以前,大約十萬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澤覆蓋。當時,氣候溫濕,高達數十米的蕨類植物遍布地球各個角落。大部分種子植物無法生存,只有少數生命力極強的種子植物生長在這個恐龍,蕨類植物稱霸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種今天人們稱為“荷花”的水生植物,經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驗,在中國的阿穆爾河(今黑龍江)、黃河、長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澤湖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大約過了一億多年,原始人類開始出現。人類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饑,不久便發現這種“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漸漸地,“荷花”這一人類生存的糧食來源便深深地印刻在人們的祖先——原始人類的心中,成為人類生存的象征。
荷花以它的實用性走進了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同時,也憑借它艷麗的色彩,幽雅的風姿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就有關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蘇,隰與荷花”,“彼澤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為觀賞植物引種至園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他的離宮(即蘇州靈巖山)為寵妃西施賞荷而修筑的“玩花池”。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珍品“蓮鶴方壺”(通高118厘米,故宮博物院館藏)則從美術方面,反映了荷花對時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這件工藝珍品取材于真實的自然界,荷花花紋概括形象,龍和螭躍躍欲動。可見,荷花與被神化的龍、螭及仙鶴一樣,成為人們心目中崇高圣潔的象征。
秦漢之前,諸侯割據,戰爭頻繁,勞動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結束了混戰局面。在這個統一大帝國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逐步滲透到農業、經濟、醫學、宗教、藝術等各個領域。
漢朝是中國農業空前發展的一個時期,也對荷花的栽培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漢以前,中國的荷花品種均是單瓣型的紅蓮。到了魏晉,出現了重瓣荷花。
西漢開始,中國的官私營商業迅速發展,豐富了各地區的商品種類,對荷花的傳播分布有著重要意義。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產——蓮藕均通過這些中心商市進入北方,從根本上擴大了荷花的分布區域,使北方人民進一步認識荷花,了解荷花,從而極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藝。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有“種藕法”:“春初掘藕根節,頭著魚池泥中種之,當年即有蓮花。”;又有“種蓮子法”:“八月九日取蓮子堅黑者,于瓦上磨蓮頭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長二寸,使蓮頭平重磨去尖銳,泥干擲于池中重頭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時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堅厚,倉卒不能也。”可見,當時南北兩岸的中原地區荷花的栽培技術已是相當高超了。
南北朝時期又發展有千瓣(并蒂)荷花。
隋唐以后,荷花的栽培技藝進一步提高,有關荷花的詩詞、繪畫、雕塑、工藝等荷文化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在飲食文化中,荷花已進一步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的名貴補品。同時荷花憑借它的色彩艷麗、風姿綽約進入了私家園林。如長安城外東南隅有秦漢時宜春苑,隋朝建都長安后,更名為芙蓉園;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的曲院風荷。尤其是經過貞觀之治后,荷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成為工藝美術家創造的靈感來源。如隋唐時期的瓷器、銅鏡等的裝飾多采用蓮花花紋;金銀器上,尤其是盤邊緣,多飾以富麗的蓮瓣紋,整個風格華麗而真實。宋代的染紡業較唐代有更高的發展。著名女畫家兼工緙絲的朱克柔創作的荷花緙絲圖案,“古淡清雅”、為一時之絕作。明清的木版年畫多采用“連(蓮)貴子”、“連(蓮)年有余(魚)”等荷花吉祥圖案,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愿望。在中國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詠花詩詞對象和花鳥畫的題材;是最優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種建筑裝飾、雕塑工藝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圖案紋飾和造型。荷花不愧為中國的傳統名花。
自北宋周敦頤寫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成為“君子之花”。據史書記載:遠在2500多年前,吳王夫差曾在太湖之濱的靈巖山離宮(今江蘇吳縣)為寵妃西施欣賞荷花,特自修筑“玩花池”,移種野生紅蓮。可說是人工砌池栽荷的最早實錄。至今南北各地的蓮塘比比皆是。湖南就是中國最大的荷花生產基地。每逢仲夏,采蓮的男女,泛著一葉輕舟,穿梭于荷叢之中,那種“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的情景多么美妙。至于旅游賞荷的去處就更多了。諸如濟南大明湖、杭州西湖、肇慶七星巖等都可看到連片荷花的芳容。
▌植物文化 ???????
芙蓉賦
三國時期 ? ?曹植
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
退潤王宇,進文帝庭。
其始榮也,皎若夜光尋扶桑;
絲條垂珠,丹榮吐綠。
焜焜韋華,爛若龍燭。
觀者終朝,情猶未足。
于是狡童嬡女,相與同游,
擢素手于羅袖,接紅葩于中流。
愛蓮說
北宋? ?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夏花醉賞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讀者們,這篇隨筆就此結束了,你身邊的美花又有哪些呢?(照片拍得還可以嗎?) 。。
溫莉說:
時代在順應歷史鐵律,正以不可逆轉的洪荒之力飛速向前發展,我們過去所獲取的科學知識即將不能指導我們更好的認識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唯有“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的自我學習,更新升級大腦里的知識才能適應時代的步伐。人只要還活著,就不該止于眼前的現況,而該放遠自己的視界,不斷的挑戰自己、超越自己、優化自己、挖掘自己,最大限度的去釋放自己的所有潛力,升級后的你視覺越發寬廣,看到了更多常人無法看得到的事物,那一刻,你定會感慨:這個世界有如宇宙之大,終其一生也無法看完它的所有。
這是上帝賜予的生命,何不用盡全力去見識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