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巧,最近總是在各種機緣巧合的機會下瞥見“追風箏的人”這五個字眼。先是在朋友圈里看到小伙伴曬出的這本書,后是在簡書里看到老師分享的關于此書的讀書筆記。也許就是這樣的機緣讓我有了必讀此書的欲望。終于在欲望的促使下,我翻開了這本書……
因為看過老師寫的讀書筆記,所以對于少爺和仆人這兩個階層的人設關系,我猜,無非就是從青梅竹馬般的友誼到畢竟主仆有別的不對等而產生的背叛或嫌隙再到是不計前嫌的寬恕?還是處心積慮的報復?懷著這樣的猜測我讀完了大概全書的三分之一。直到這時,我都覺得故事的情節和自己預料的差不多。那么關于“風箏”呢,這個風箏到底象征著什么呢?我在腦海里細細回顧已讀的章節,于哈桑而言,風箏的象征越來越清晰——“忠誠”。絕對的忠誠。但是用“背叛友誼”這四個字眼來形容阿米爾沒有對哈桑挺身而出的行為是否有些嚴重,或者說欠妥。原因有二:一是阿米爾本來就為少爺,哈桑確為仆人,這種本來就不對等的階層關系怎么可能會在兩人之間產生公平。或許我們會為哈桑救阿米爾而向阿塞夫瞄準彈弓而震驚。或許我們會對哈桑為幫助阿米爾贏得父親的寵愛義無反顧的追風箏而感動,為保護追到的風箏卻遭受了侮辱而激憤。或許也會為了兩人在石榴樹上打鬧的場景而感到溫馨。在這些場景中我們些許看到了友誼的存在,但我覺的更多的是忠心,是哈桑對阿米爾極度忠誠的忠心。如果有友誼的存在,應該也是哈桑對阿米爾這一方向上的友誼。我覺得,阿米爾沒有對哈桑挺身而出更多的原因是來自于他性格本身的——懦弱。這也是原因二。正是因為他的懦弱才會產生他想要趕走哈桑的念頭,進而產生陷害哈桑的行為。改變我預測思路的是,哈桑居然默認了。雖對哈桑抱有同情和憐愛。可他對友誼的忠誠、對少爺的忠誠再度感染了我,不由得對這個“傻不拉吉”的哈桑肅然起敬。
在這本的前半部分中,圈粉的不僅是哈桑。甚至我更喜歡的是阿米爾父親這一形象。他高大魁梧,義正言辭,胸有成竹。他也游刃有余,樂善好施,自食其力。雖然在書的后半部分中揭示了他犯下的罪過,但這也并沒有使他的形象在我心里大打折扣。反而更理解他對阿里的愧疚,他對阿米爾和哈桑被逼無奈的愛的方式。拉辛汗形容阿米爾爸爸是被拉扯為兩半的人,一半被社會認可,可以繼承遺產和榮譽,一半只能活在陰暗里。這樣的形容再貼切不過了,可阿米爾、哈桑和他們爸爸的性格的對比無疑又給小說增添了悲劇的色彩。我想阿米爾爸爸的存在也成功的詮釋了“風箏”另一個象征的意義,當然也是阿米爾后來一路追尋的東西——救贖。
當阿米爾成功的趕走哈桑父子,又和父親逃亡美國后。我還在想這才看了一半,阿米爾和哈桑就沒了聯系。那他兩的恩怨是如何處理的呢,就這樣開始了繼續閱讀。
當阿米爾和父親在美國的生活逐漸拉開帷幕,這時在聯系前后思考阿米爾父親對待阿米爾,對待阿米爾婚姻的態度,就豁然開朗多了。也更加喜歡這個有血有肉的父親了。小說的后半部分以拉辛汗的突然出現又引出了更大的高潮。從阿米爾見到拉辛汗,知道真相,拒絕真相,到踏上歸途,尋找遺孤,解決舊怨,再到打開索拉博心扉的過程。其實,就是阿米爾自我救贖的過程。救贖自己性格中的懦弱,救贖直面自己的勇氣,救贖這個時候他才承認的友誼。追尋救贖自然是一個十分艱難,不容易的過程。但他也讓人成長,讓人往見到真主的方向成長,最后得到真主的寬恕。真主是誰?誰寬恕你誰就是真主,真主只有自己!
作者對風箏的描寫主要集中在第六、七和最后一章。但風箏的象征卻貫穿全文,也存在每個角色里。六、七章里放風箏的是阿米爾,追風箏的是哈桑。最后一章里放風箏的是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風箏的是——阿米爾。哈桑對阿米爾友誼的忠誠,阿米爾通過索拉博實現救贖的過程。他們都是放風箏的人,也是追風箏的人。所以,他們才會“為你,千千萬萬遍”。
閱讀完全文后,我趕快到小伙伴的朋友圈里去看她對風箏的理解。英雄主義和平凡主義。我想誰是英雄?誰是平凡者?他們都是英雄。每一個見到真主的平凡者,都是英雄。
話外篇——關于簡書
說起簡書,還是在看到朋友圈里老師分享自己文章的鏈接才知道的簡書。而我因為上學期末要把退潮的手機退給老媽,又不想她看到我曾在那個手機里寫下的日記就索性全刪了。所以,我少了一個寫日記的載體。恰好,簡書出現在了我的視野里,那就把它當做我寫日記的一個工具吧。哈哈~
今天心情頗好,那就把這篇讀書筆記當做我公開的第一篇“日記”吧。【偷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