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在想,不同技術人員之間的區別到底在哪。是在于工作經驗,還是在于他們的聰明程度,或者是在于他們是否有名校的教育背景?為什么本來基礎差不多的人,多年之后會產生巨大的差異?與此相關的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是,我們在招聘新員工時,到底應該看重他們的哪些特點?我最后想到的答案是,決定不同技術人員之間的真正分野,在于「成長性」,也就是持續學習和提高自身的能力。換句話說,「后勁」足不足。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什么都可能隨時變化,但成長性本身不應該有絲毫減弱。
設想一個稍微極端一點的情況,假設你要自己創業,現在要物色合伙人的角色。你會怎么選?你必須考慮他們的成長性。你放眼四周,也許你周圍的很多朋友都能幫你解決當前的問題。但你物色的人選,他們能否隨著公司一起成長?他們身上有沒有自我超越的基因?都說找合伙人比找對象還難,的確如此。跟不上公司發展節奏的合伙人,注定將是一場災難。
而創業公司的CEO,作為掌舵人,他自身的成長性其實要求更高,因為這決定了公司和團隊的未來,責任極其重大。Facebook的CEO馬克·扎克伯格,每周都堅持讀一本新書,就是為了保持自己的成長性。有些自私的老板,他們忽略了這份責任,可能認為「我給你發工資你給我干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確保團隊成長的責任,和公司發展的責任,同樣重要。
實際上,凡是帶團隊的人,都有這份責任。如果你自己混日子,不能一步步成長,那你的團隊成員又怎能獲得突破自己的機會呢?職位越高,責任越大。當你的leader或某個機遇把你推到那個位置的時候,你為進一步的成長做好準備了嗎?估計很多人是想不到這一點的。還聽說有些極端的團隊leader,甚至整日擔心下屬會超過自己,不但不給團隊成員創造成長的機會,還打壓下屬。真是不理解這些人是怎么想的。所以,跟對人很重要。
投資人是否會投資一家公司,看重的是公司的成長性;我們買股票也是一樣,都會選擇成長性好的股票。甚至女孩子找老公,也希望找個「潛力股」。所有這些選擇,都是在追求「成長性」帶來的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