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槽邊往事關于《大公司里的活死人》文章,再次刷新了我對大公司和自己現有工作的認識和重新了解。因為自己文章里所提及到的三個點,都是自己在大學就業時所考慮到的,而作者和菜頭則用另一種觀點來說明擁有此種想法和念頭的反面性。
正如文章里所談到的一個大前提: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必須了解清楚大環境是怎樣的?是一個物質匱乏、人們思想保守、還存在各種階級板結等等的社會,還是說是一個快速變化,機遇和風險并存的社會。和菜頭的意見也很明顯和堅定的確認,我們的大環境確實是變幻莫測,我們隨時都有可能因為一個小細節,小創意而被人重視、提拔、選用,同時也可能會因為一個小失誤小過錯而導致自己失足落敗、見識到自己慘不忍睹的情況。基于我們現在生存和面臨的這個社會時代背景,和菜頭挑出了三個大家想要擠進大公司的念頭,當然這很普遍,它包括:能夠擁有一個好的平臺、能夠得到更好的自我提升、能夠安穩下來。
相信每個人,特別是對于在大學畢業季求職的大學生來說,這三個想法對于他們立志要進入大公司的是抱有非常強烈的愿望的。那時候的我也是一樣,就讀于物流管理專業的自己,在最有機會進入大公司的秋招時間段,雖然自己行業的能夠提供的對口就業機會確實不多,但還是想進入大企業,哪怕只是得到一個非核心性的與公司利潤來源相關不大的物流倉儲相關的崗位。因為那是的我也是這么想的,首先大公司有一個好的平臺讓自己有足夠分空間提升,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更加豐富廣闊的知識。這一切在我自己目前看來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
但和菜頭在這篇文章的第一個觀點就揭示了普遍大公司對于人才運營模式的一種現象,平臺不屬于也不代表大多數人真正的實力所在。
大公司首要的好處就是在選人的時候會設立一個最低的門檻值,比如75分以上適合該公司。但在實際的運作過程,很多公司都只需要一個平衡點85分。就比如古代的朝政,為了國家穩定總有那么些人不歡迎那些極其優秀的人,因為他們會打破平衡,讓公司內部很容易產生內亂,導致最終的叛變或者因擁護者多而產生的篡朝奪位的現象。當然對于現實的大公司來說也是一樣,我們只需要絕大部分85分的人保持公司的正常運轉,少量95分的創造價值推動公司的發展就足夠了。這種現象就會形成以75分進來的人需要拼命的努力提升到85分,而95分的大部分人如果沒有絕對的出頭機會都會被壓到85分的水平去工作。這就造成一波人在提升的時候很痛苦,一波人在工作的時候很壓抑,這就是大公司。而菜頭也提到最怕就是有人把平臺的85分錯當是自己的一種能力,到處去宣傳,結果在轉行或跳槽的時候遇到碰壁的情況。
和菜頭在文章中提到的第二觀點就是大公司對于個人能力的提升幫助有多大,其實要看你進去的時候身居職位高度以及工作任務的廣度;
因為目前大公司運營這么久已經有成熟的模式,結構層級的明確、分工的明細、任務的細分化都已經非常清晰。就像有一個觀點所說的,大公司需要更多的是快速精確的完成裝螺絲釘的師傅。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所有人從入職開始都有一個固定的位置固定的辦公場地固定的名稱去應對接下來“獨一無二”的工作。如果要想提升自己的能力,我們必須做到管理層面而非技術層面,技術層面特別是對于比較特別的行業來講,入職以往意味著以后的跳槽會更加的艱難。同時我們必須要有負責復雜項目的機會,因為這樣才能更好的全面了解公司的業務流程,能有更多的機會通過聯動各個部門各個牛人一起共事。如果兩樣都不是,那么我們進入大公司所學到的無非也是如何與他人打交道,如何吸引別人的注意力等比較簡單的能力,可這些能力無論在哪個公室都會有的、
和菜頭第三個觀點就是大多數人進入大公司的目的是求安穩,可這往往是在不了解市場環境的前提下進行判斷的。
特別是在這個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產品快速迭代、人流密集流動的社會,求安穩更多的就是代表一種慢性死亡,所以這想法非常可怕。而且文章也提到過,在大公司安穩的想法會導致人在提升的路上收到阻礙,當你在中層以上的位置指導下面工作的時候。而且大公司之所以在大,是在市場中摸爬滾打多年積累提升各種市場占有率,讓該行業單方面的資源大部分都優于使用在此處。我們也知道身居高局,我們越容易收到低層企業的市場沖擊,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稍不注意或者節奏慢半拍都有可以導致自己被拉下臺,看看手機行業的洛基亞、三星、藍莓,零售行業的沃爾瑪、萬科、萬達、國美等,無一不是在大企業在時代的潮流中跟不上變化而導致市場占有率降低甚至倒閉的情況。所以大企業帶我們的更多的是只有危機感而非安穩感。
當然,上述所講的內容都是站在一個比較高的層面上以旁觀者的身份去透視出來的。我們可以相信并結合實際反思一下自身,但必要時還是要保留自己的意見。
比如我自己而言,好的平臺到現在為止還是我留在大公司的一個重要理由。當然按照第一個觀點,我是屬于那種進入公司的時候就是75-80分人,能力不太強,趁著年輕有資本努力借著公司的資源讓自己盡快的成長到至少85分的水平,苦痛肯定是會有的,到那個公司都是一樣的痛苦。我們所說的快樂學習成長更多更關鍵的是對于自己心態的調整,及時了解到自己每個階段的瓶頸期期在哪里。
最后就是無論是否適合在大公司,都是因人而異的。我們必須要拋棄某些在大眾耳中傳閱觀點和想法。成長哪里都一樣,適合不適合只有自己的心知道。愿我們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個展現光芒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