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前面說過,朱元璋對朱標寄予了厚望。
他想把朱標培養成一個賢德愛民的守成之君。
朱標的儲君之路就此開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讓詹同(一個官員)考據前代的東宮官制,選擇有功之臣和新提升的賢士兼任東宮官(令詹同考歷代東宮官制度,選勛德老成及新進賢者,兼領東宮官)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征戰四方,一統中原,有三個人出了很大的力。
第一個人:右丞相徐達,擅謀略,絕對的名將。更重要的是他行為正派,品德高尚到可以和日月相比。(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
兼太子少傅,負責監督朱標,德育老師有了。
第二個人: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擅沖鋒,力氣大,神箭手(勇力絕人,猿臂善射),他曾經自信的說過,只要給他十萬人,就可以橫行天下,這可不是吹牛,正兒八經的軍事天才。
兼太子少保,負責照管朱標的身體,體育老師有了。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當時有六個人(徐達等人)被封為公,有位仁兄位居第一。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三個人:左丞相李善長。
李善長何許人也?怎么封的官比徐達都大?
確實,李善長沒有上邊那兩位大哥出名,因為他是管后勤工作的,一直老老實實的干活,負責軍隊的糧餉供應。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打勝仗,就先填飽肚。
朱元璋說他是自己的“蕭何”,李善長功勞最大,實至名歸。
兼太子少師,負責傳授知識,語文老師也有了。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統稱東宮三少,堪稱豪華陣容。
朱標德智體全面發展。
不過在當時,李善長并不是最好的語文老師。
是下面這位。
記得初中語文課本上的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沒錢買書,就借書拿過來抄,抓緊抄完再還給人家,好方便下次再借。(看來這位同學也知道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的道理)
文章能上語文課本的,自然不是一般人。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攻取婺州(音同務,四聲),召見宋濂。
召見召見,一召就見,很奇怪。
當初元朝讓他做官,他不干,跑到龍門山上寫書。
至正十八年,當地的郡守王顯宗聘他當老師,他也不干。
朱元璋一來他就干,我反正不相信宋濂看到朱元璋有天子氣之類的話,就屁顛屁顛跑來了。
利誘不管用,那應該是威逼了,朱元璋的手段不是鬧著玩的,還是小命重要啊。
甭管怎樣,來都來了,他到應天(南京)以后,奉命給當時六歲的朱標講解“五經”。
宋濂是真的有學問(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朱標在他的教導下,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成為了一個心性寬仁忠厚的人。
朱元璋給了朱標他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資源,怕沒書,建大本堂,取古今圖籍充其中;怕沒有好老師,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諸王;又怕朱標一個人讀書悶得慌,從國子監(當時最好的大學)挑選了十幾個顏值高的學霸給朱標伴讀。
有名師指導,還有三好學生伴讀,既能學習理論知識,又能實踐操作(洪武十年,朱元璋開始讓朱標學習處理政務)
好不好?
好過頭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