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同事老A一起吃飯,談起發(fā)朋友圈這個問題,他說他很早以前就不發(fā)了,現在偶爾刷刷。以下是我和他的對話:
“干嘛不發(fā)了,其實還蠻有意思的呀?!?/p>
“浪費時間呀,有時候躺在床上一刷半天過去了。”
“少刷不就行了?!?/p>
“我控制不了我自己啊,一刷根本就停不下來。還有很多人在上面秀曬炫的,看不下去?!?/p>
“屏蔽他們不就行了?!?/p>
“懶得屏蔽了,直接關了不就得了?!?/p>
除了老A,最近還問了好幾個朋友,他們都說不玩兒朋友圈了,甚至有的人已經把它關了。
感覺太浪費時間,東刷西刷的不如去做點正經事。
的確,近一年來有這樣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刻意與朋友圈保持距離,或者認為浪費時間在朋友圈上是不值得的。去年有媒體報道過,朋友圈活躍度下降,逃離微信成為一種趨勢。
好像一提到朋友圈,盡是負面措辭:影響生活質量、讓人極度不自律、秀曬炫滿天飛、微商代購......
關閉朋友圈成為了一件看似正確的事,許多人試圖從圍城中逃離。
于是,說到這里,似乎應該給那些,仍舊堅挺在一線發(fā)朋友圈的人鼓個掌... ...
關于朋友圈的負面說辭實在太多,我覺得是時候要為朋友圈賦予一些正面意義了。
分享會觸發(fā)愉悅
朋友圈是為有分享精神的人而設的。
分享行為本身,也可以生產愉悅。
如果你觀察過那些吃飯前會拍照發(fā)朋友圈的女孩子,喜歡在演唱會上拿著熒光棒自拍的女孩子,在知名景點前噘嘴擺V字手拿自拍桿的女孩子,你就會發(fā)現,他們的嘴角都是向上揚的,她們的愉悅感在那一秒都是爆棚的。
只要能帶給你愉悅感和幸福感的東西,就是好東西。在朋友圈里愛分享的人,他們既表達了自己,也能將快樂的情緒傳遞。
而且,朋友圈也是一種作品式的表達,我們每天都在參與世間的各項事務,發(fā)完朋友圈,就是一個完美的總結。
愛分享的人,心情都不會太差。
朋友圈是記錄,也是紀念
朋友圈本身是一種真實的記錄。
有一部分熱愛生活的人,他們發(fā)朋友圈本身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需要。不為了別人的點贊,不為了別人的褒獎,純粹地為了記錄。
我在什么時候讀了一本書,書里的某個句子令人驚艷,觸動到我內心的某個部分,于是我發(fā)朋友圈。
健身是我一直想做但沒毅力去做的事,今天第一次嘗試,健身完真爽,看見了不一樣的自己,于是我發(fā)朋友圈。
再如,冰箱里放了一些食材,我今天早晨用它們做成了美味的早餐犒勞自己。關鍵是早餐的顏值還很高,拍在照片里五顏六色的真好看,我發(fā)現自己是個天才。
為了慶祝平凡生活里的偉大勝利,發(fā)了一條朋友圈。
就這樣, 你的每一次改變,每一次突破,都在朋友圈里留下了足跡。
生活呈現了新的樣貌,這是記錄,也是紀念。
低成本的互動方式
朋友圈提供了一種低成本的互動方式。
現在大家都忙,想約個時間出來不是那個沒空就是這個沒空。
一、是成本太大。
二、是避免線下社交的各種延伸問題。
朋友圈的互動方式決定人們可以在一個輕松的社交環(huán)境內,愉快玩耍。
你發(fā)個狀態(tài),我點個zan。一是表示我看到了而且覺得很棒棒,二是告訴很久不問候的朋友,我還活著。
在所有的社交關系里,有強關系和弱關系,強關系是需要我們支出一定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去維護的,但弱關系不用。弱關系的維護,僅僅依靠朋友圈就可以做到。
有的人喜歡發(fā)自黑的段子,大家都過來點贊評論,嘿嘿嘿哈哈哈,笑笑就過去了。互動的同時,彼此也產生了一種連接。
這種朋友間的連接感,需要互動來維持。
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朋友圈提供了一種互動的可能性。
你的朋友圈里藏著你的生活態(tài)度
在朋友圈的字里行間,都藏著你的生活態(tài)度。
我特別佩服我一朋友,1年到頭就在外面邊旅行邊打工。平均每年要新跑7~9個國家,每次翻他的朋友圈,都像在翻旅游雜志。他在國內支教2年后,一頭扎進了外面的世界。
他的朋友圈里,一會兒是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打工的照片,一會兒又到了新加坡和日本,他甚至還去朝鮮、格陵蘭、東帝汶等少有人去的地方。
他的朋友圈告訴我,這個世界上,真的是有人把生活過成了詩。
愛生活的人都是藝術家,朋友圈就是他們的私人作品。
不同的朋友在圈子里展示生活百態(tài),其實對你而言也是種隱性的參考。
你可能會在午后的某個瞬間,不經意地追問自己:
別人的生活是那樣的,而你自己,又值得過怎樣的生活?
你是怎樣的人,就會怎樣看待朋友圈
哲學上有個說辭:一切的根源在于自我。
面對同樣一條朋友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有的人讀出了“炫耀”“裝B”“賣弄”,但有的人也會讀出正面意義上的東西。
換句話說,你如果是一個狹隘的人,你看到的朋友圈,不可能寬闊。
近些日子,我遇到了很多關于朋友圈的負面說辭。
有人說上面各種秀曬炫,微商橫行... ...那就屏蔽啊朋友!
有人說刷朋友圈浪費時間... ...那就自律一點啊朋友!
比如我規(guī)定自己,一天只看兩次朋友圈,中午和晚上。半天不刷全留著晚上刷,一次性刷完可爽了!
對這些人來說,真相也許是這樣的。
他們根本不是在討厭朋友圈,而是在討厭不自律的自己。
有人嫌朋友圈太吵,越刷越焦慮……歸根結底,是自己內心的不平靜。
利用朋友圈消耗自己,一天什么正事都不干就知道刷社交網站。從來沒有試過管理時間、管理精力、管理自己,稍微完成點小事就又逃回去刷刷刷......
于是,一切的不如意都好像是朋友圈害的,其實是自己出了問題。
對不起,這個鍋朋友圈不背。
內心嘈雜的人,就算躲進深山里,也成不了隱士。
M·斯科特·派克曾經在《少有人走的路》里寫道:“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你的敵人從來不是朋友圈,而是不自律的,從未敢真正跨出一步的,蓬頭垢面的自我。
朋友圈本身無害。
請珍惜那些還在發(fā)朋友圈的人......
那些現今還活躍在一線的朋友圈使用者,都是一批辛勤耕耘著的內容創(chuàng)造者。
我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潛在的連接、無限的分享,以及各種奇妙的生活可能。
閱讀257
4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