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發了一篇文章《如何在一年內讀完100本書》,引來了意想不到的關注度,也收到了很多評論,有必要附加一篇文章,解釋一下文中一些可能引起誤會的觀點,并根據大家的反饋補充一些新的內容。
1.關于讀書的質與量
評論中看見很多朋友在討論讀書的質量和數量問題。我們所說的有可能在一年內讀完的100本書里,是不包括那些難度較大的專業書、技術書的,我們說的是那些可以幫助我們擴充知識量、提升自我修養、陶冶情操的書,當然也包括那些能讓自己身心愉快,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相符的書籍。
書到用時方恨少,多讀好書可以打開眼界,整體提升自己的個人素養。如果讀書只是為了考試、升職這些特別功利的目的,讀書自然就成了枯燥的事情,如果你打開視野,就會發現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書,讀書也可以成為一種享受。
一年讀100本書,是不是太快了?肯定會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
文中也做了簡單的計算,“大部分人每小時可以讀50頁書,如果你每周可以閱讀10個小時,你一年就可以讀26000頁書。”
讀小說,這個速度完全可以達到;讀哲學、科技類的書可能就達不到這個速度了。
其實沒有必要糾結于要在多長時間內讀完多少頁,這里也只是作者自己的速度。不是說大家讀什么書都要達到這個速度,只要在自己覺得合理的時間內按計劃讀完一定的頁數就OK了。
2.讀書與實踐
總有人說,讀書不如實踐,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不如從實踐中學到的知識更實用,實踐才能出真知嘛。我們當然不是要否認實踐的重要性,但這絕不是你不讀書的借口。
世界如此多姿多彩,你能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嗎?你能體驗社會上的每一種職業嗎?你能經歷人生百態嗎?讀書可以讓你在別人的文字中體會那些你沒法親身實踐的生活。
所謂的“讀書不如實踐”,實際上說得是,在你有可能進行實踐的領域,盡量通過實踐去更加全面地認識某一事物。例如,對于你學習的專業知識來說,如果只是悶著頭讀教材,走出校門之后,你的能力可能與行業的要求完全不匹配,不如實實在在地走進一家企業,去學習書本上的那些知識是如何落實到工作實踐中的。
然而,這并不妨礙你通過讀書去了解那些你無法親身接觸的世界。
其實,讀書與實踐并不是相互對立的,讀書與實踐是相得益彰的。
讀書可以讓我們獲得很多“過來人”的經驗,如果能將書本里讀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多積極影響。我爸常跟我說,“讀書不僅是為了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更是為了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
實踐于讀書來說,實踐可以讓我們發現自己的諸多不足,看見自己的短板,讓我們明白自己需要學習的內容,需要提升的能力,讀書也是自我提升的一種方式,所以,實踐可以告訴我們,我們迫切需要學習哪方面的知識。
舉個例子,由于一直在學校呆著,時間相對比較自由,我逐漸發現自己的自控力很差,一看劇就停不下來,一玩游戲就上癮。當我意識到自己在腦殘劇和游戲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之后,我就開始尋找那些可以提升自控力和時間管理能力的書,我讀了《自控力》和《高效能人士的時間和個人管理法則》,將書里介紹的知識應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切實地感覺到自己的工作效率提升了,生活狀態也隨之改善了。
讀書和實踐,本就是相互聯系的,別再為你不讀書找借口啦。
3.有計劃地讀書
有計劃地做一件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制力,促進自己有步驟地完成每個階段的任務,任務分解后,更容易按期完成。
當你拿到一本書的時候,根據書的信息量和閱讀難度來初步預估一下這本書需要閱讀多久,當然也要考慮你近期的工作和生活狀態,自己每天能有多長時間用來讀書;然后,用書的總頁數除以計劃的閱讀天數,得出每天需要閱讀的頁數,每天都盡力完成任務。
例如,一本460頁的歷史書,由于工作比較忙,計劃10天讀完,那么你每天至少要讀46頁,可以超額完成,但決不減量,減量意味著往后面的日子里堆積更多的任務,也意味著可能難以按期完成任務,如果你愿意接受這樣的結果,也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計劃。
總是會有特殊情況,比如某天要負責單位的一個重要活動,從早上6點起床出發忙到夜里11點回家,累得不能動彈,今天46頁的任務可能完成不了了,看了不到10頁就已經困得睜不開眼了,那就只能睡了,余留的30多頁怎么辦呢?有三種解決方案:
(1)第二天立即補完前一天余留的任務,并同時完成當天的閱讀任務;
(2)將剩余的30多頁分散到后面的幾天里,例如,計劃后三天補完,那就每天讀60頁;
(3)整體往后推一天,由10天讀完變成11天讀完。
如果你愿意接受這樣的結果,那么就可以適當調整。
拖延總是不好的,請盡量避免,再忙再累,每天也都能抽出個半小時吧。有時候,讀書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放松啊。人家寶媽給孩子喂奶的時候還在讀書呢,有啥不能克服的困難呢?
4.如何選書?
選書在一定意義上也算讀書計劃的一部分。選書其實沒那么重要,但也有點兒門道。
首先聲明,花大量時間考慮要讀哪一本書沒什么必要,有那個時間都可以讀好多頁書了。當然買書的時候可以多考慮一會兒,去書店翻翻是不是自己能讀得進去的書,去豆瓣看看大家對這本書的評分。面對自己已經擱在書架上的書,不過是一個先讀、后讀的事兒了。
不過,你還是需要選擇,所以你可能需要以下這些TIPS:
(1)以興趣培養習慣。如果你剛剛開始培養讀書習慣,那就別給自己挑太難的書。萬事開頭難,讀書貴在堅持,要養成固定的讀書習慣,興趣是最關鍵的,讓自己愛上讀書的最好方式就是培養成就感。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先挑一些稍微簡單些的、薄一些的、自己最想讀的書去讀,這樣能快速把自己讀書的量提起來,讓自己快速擁有成就感。
(2)難易交替很重要。如果你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一直讀那些難以理解、讀起來比較累的書,很可能會讓自己覺得讀書太辛苦了,讀著讀著就讀不下去了。所以,讀書也要注意難易交替,啃完一本大部頭,可以用一本輕松的小清新來調節一下。
(3)給自己一點激勵。有的時候,我們為了自我提升,不得不讀一些自己可能沒那么喜歡的書。讀完這類書,可以給自己一點獎勵,如吃一頓大餐,來一次郊游,讓自己在讀書的時候更有動力。
5.讀書與思考
咱們都背過論語里的那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接觸新知識,每天就躺在床上空想,沒有什么意義;但是一本接著一本的傻讀書,更是沒啥用,慢慢地就會發現,上個月讀的書講了些什么已經完全不記得了。長期這樣下去,看起來讀了很多書,可能一點收獲都沒有,既然付出了時間、金錢和精力,一定得有點兒收獲嘛。
做讀書筆記或是寫讀后感,都是為了讓自己讀到的內容沉淀下來,吸收到自己的知識體系里。所以,無論你習慣抄筆記,還是習慣在讀完一本書之后寫感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自己覺得重要的內容,記錄自己的感想,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有些同學表示不會寫讀后感,就讀本小說能有什么讀后感啊?這些都是懶得思考的托辭。
如何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呢?
(1)首先,最基礎的方法是,讀完一本書,應該能將書的大致內容復述出來,能給別人簡單地介紹這本書。如果你讀了一本小說,你可以跟男朋友、女朋友談談你讀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再深入一些,說說故事里最打動你的片段或情節。如果你找不到人傾訴,那就寫下來吧,寫完就是讀后感啦。
(2)對于一些知識類的讀物來說,一邊讀一邊做筆記是必要的,把作者介紹的核心知識、重要觀點記錄下來,然后在讀完一本書之后,按照全書的寫作邏輯把這些知識點、觀點串起來。用思維導圖來厘清一本書的邏輯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或者也可以用一張或幾張PPT把書里的內容串起來。如果能清晰地繪出一本書的邏輯圖,你對這本書基本已經吃透了。
(3)記下那些讓你心動的瞬間。讀每一本書都可能有心動的時候,書里的某一句話讓你特別感慨,某個觀點讓你特別認同,某個情節讓你特別心動,遇到這些時候,先停下來,把自己內心的感受記下來,這樣等你讀完一本書之后就不會覺得沒啥感想可寫了。
總之,也是由易到難,先學會復述書里的內容,再學會記錄自己的感受。只要用心思考了,不愁寫不出讀后感,讀書與思考必行,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關于讀書,仿佛有說不完的事兒,謹以此文作為《如何在一年內讀完100本書》一文的補充,歡迎交流,多鼓勵,輕拍磚哦~
(作者:沐心。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