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對于這座小村有很多的好奇,所以我的足跡經常遍布整個村子,曾經在老村里的每一條破巷子里閑逛,曾經爬遍村后的一個小竹林里的樹,也曾在村子里的每一口井邊,看著清澈的井水。
那時,村里總共有四口公家井,都是一米多的口徑,井壁用一塊塊的石頭砌成的,有一口的井壁則是長滿了綠綠的青苔和雜草,水深得風不到底,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膽戰心驚——因為我不會游泳,對深水有一種說不出的恐懼。
我家附近就有兩口井,都是八角形的井框,差不多兩個人高的井底。夏天雨季的時候,水可以滿到漫出井口,旱季的時候,水就只剩井底的一小洼,用水桶是打不上來的,得等它慢慢涌出來,所以有時,打個水,要等上好長時間。
這幾口公家井,養活了整個村子的人,做飯,燒水沖茶,都是來這里挑的。為了確保水質,這里是嚴禁洗衣服和其他用途的——洗衣服可以到山溝里用山上流下來的水。
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或者下午時分,來我家旁邊的井取水的人絡繹不絕,大人挑,小孩抬,四方形的井邊都是人,大家輪流用小桶從井里取水上來,再倒進大桶里,然后就挑抬走了。所以,從睡夢中聽到挑水桶的聲音,我就知道天快亮了。
她們從我家門前經過,經常會把水灑了一地,因為,挑水是一門技術活,不會挑的,走路方式不對的,肯定會把水灑出來。只有肩膀夠硬,上肩后的動作和走路的姿勢完美結合,水就不會灑出來。我長大了,也試著去挑過,還真是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后來,逐漸的,有些人家在自己家門口鑿井了,這公家井的地位便逐日下降,漸漸地,有人開始來這里洗衣服,洗這洗那的了,也有人來挑去澆菜了,在炎炎夏日里,也有膽大的小伙伴們,敢撲通地跳進不深的井水里,把頭悶進去,一個勁在招呼我下來一起涼快。可是,望著泛光的井水,我還是沒那個膽。
慢慢地,自家鑿井的多了起來,公家井的地位終于不保,人們再也不來這里挑水回家了,有的只是洗東西,澆菜,洗手洗腳,井水的水質也慢慢地變差了。我家門前往日川流不息的挑水大軍也不見了。
我家也在巷子口鑿了一口井,比五年級的我高一點點,水經常都是滿的,早上用口盅一伸就可以取水起來刷牙洗臉了。大概一個月,就會把水抽到見底,然后我跳進去,把里面洗刷一遍。井底的水涌得很快,不一會兒水又漫上來了。
時代變遷,公家井終于完成它的歷史使命,我家旁邊的那口井,后來被劃分為住宅用地,填平,然后上面蓋了樓房,住上人了。
從此,我只能在我的記憶里,依稀回想起這口井曾經的模樣和一路的過往了。后輩們是肯定不會知道,這里曾經是——養活村民的生命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