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另一半是找性格相近還是性格互補?對于這個問題,我一直非常好奇。
性格相似的情侶可以從彼此的共同點中找到共鳴,更容易得到彼此的理解和認可,明白對方的需求,雙方也更容易同頻共振、達成一致、互相欣賞。如娛樂圈中的韓庚和盧靖姍就是性格相似的一對夫妻。
性格互補的情侶可以彌補對方的缺點,學習對方的優點,分工協作、各司其職、規避風險,達到1+1>2的共贏效果。如娛樂圈中的梁朝偉和劉嘉玲就是性格互補的一對夫妻。
貌似選擇另一半找性格相似或性格互補的人都說有道理,我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迷思中了。直到我學到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理論,才找到問題的真正答案。
依戀理論認為我們從早期的撫養者那里獲得的情感連接經驗影響著我們的擇偶選擇。早期親子關系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內部工作模式會在無意識地的情況下對以后的其他關系、特別是成年以后親密關系和婚戀關系中起重要作用。
鮑爾比根據12月大的嬰兒在陌生情境中與他們的父母分離又相聚時表現出來的行為反應分為三種依戀模式。
在陌生情境中,約有60%的嬰兒因父母的離開而心煩意亂,等父母回來后,主動尋找父母,在父母的安慰下很快安靜下來,這類依戀模式叫安全性型;約有20%的嬰兒最初會不安,在父母離開后變得極為痛苦,更重要的是,等父母回來后,他們難以平靜下來,經常表現出相互矛盾的行為,既想要得到父母的安慰關愛,又想懲罰擅離職守的父母,這類依戀模式叫焦慮-抵抗型;約有20%的嬰兒不會因為跟父母分離而過于痛苦,等父母回來后,主動回避與父母的接觸,這類依戀模式叫回避型。
后來研究發現,戀人之間的依戀模式與嬰兒時期的依戀模式有著驚人的相似。如安全型的女生在等伴侶時焦慮得不停地打電話、發微信,見到伴侶后就馬上安靜下來。焦慮-抵抗型的女生在伴侶很晚回家時,明明很想跟伴侶親密,但卻對伴侶不理不睬以示懲罰。回避型的男生對伴侶比較冷淡,好像伴侶在與不在都跟他無關。
如果你想要延續小時候的依戀關系,就會尋找跟小時候撫養者性格相似的伴侶,從戀人身上找到如同兒時依戀關系的熟悉感。如果你討厭小時候的依戀關系,就會尋找跟小時候撫養者性格不相符、甚至相反的伴侶。
因此,我們既有可能尋找性格相似的伴侶也有可能尋找性格互補的伴侶,取決于你是想要重歸兒時的依戀關系還是排斥兒時的依戀關系。
情侶發生爭吵和沖突并不是性格相似或性格互補導致得,而是在于男女性別造成的思考方式不同而引發得沖突,而人們常常讓性格背了這個“黑鍋”。但是,價值觀相似或相近是情侶修成正果、相伴一生的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