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段時間看過很多關于獨立思考和怎么樣思考的文字,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路,作以下總結,文中會見到“拿來主義”,敬請諒解。
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或新或舊的疑問,有心之人便記下,在閑暇時,單獨拎出來思考。若想徹底擊碎疑惑,就要將所給的問題做個全面體檢,最終吸收到自我體系中來,不能成為人云亦云的實驗猴子。
我們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看到“今天是XX年XX月XX日,是XX神的生辰,轉發可得永生,不轉發將XXXX,后果自負”等此類文字,會產生為什么會有人編制這種段子的思考?
一、自我判斷
遇到問題首先要弄明白,這問題是由于你在這方面知識獲得的信息量少所導致有疑問,故要以個人的思維出發,做以下判斷:
1、判斷事件真實性:不管這個段子被轉載多少次,添加多少油鹽醬醋,要先判斷事件的真實性。基于例題肯定有編文的始作俑者,所以這個問題是成立的。
2、判斷觀點適用性:這里的適用性指適合探究問題本身的觀點。如上題的觀點有:段子手為了完成、提高轉發率使用的手段;無聊人士的無聊之作;本正常人的段子,受他人惡意改造等等。此時,可以看出最后個觀點是比較適合探究根源的觀點,就此再展開。
二、自我解決
1、轉化問題。想把任何問題刨根問底地解決,轉化問題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可以用三個問句轉化:“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能直指根源。
問:為什么將一個有意義的神的生辰進行轉發?(可弄清初始目的)
問:轉發時,強加惡毒語言者的心態是什么?(可弄清根本的心理原因)
2、利用網絡檢索。
在判斷觀點的時候豆瓣知乎自己找觀點,觀點找到之后,若想深層挖掘,就應該利用百度、維基百科等專業檢索工具來查閱剛才轉化后的問題中的關鍵詞,這樣才能更精確找到我想要的東西。
查:XX日子。找到XX神的生辰意義。
查:變態心理學。找到心理扭曲者做扭曲事時候的心理活動產生根源。
3、讀相關經典。很認同簡書里名為“徐滬生”的觀點,讀書一定要讀經典,而且在他眼中,只有書出版10年以上經得住人民考驗的書才稱得上經典,一時讓人稱快、稱好的快餐書略知一二便可,畢竟缺少了實際的操作性,過眼即忘。
關于例題:可以研讀理查德?懷斯曼的《怪誕心理學》,找到其中的有關內容,那么根源大致就尋到了。
三、總結與應用
1、下結論。從開始到現在,你對表象問題做了判斷、思考并轉化了問題、做了專業檢索、讀了相關經典書籍,那么不下個結論真的有點對不起自己所花費的一番精力,所以用自己的語言,將所查閱到的相關觀點復述到自己的筆記中,成為一條實實在在的經過自己思考和論證的結果,為自己所用。我相信在大家都討論著為什么的時候,你可以從多個角度,多個典故,多個根據中得出最終的結論,等待你的將是掌聲和暗戀對象傾慕的眼光(流口水,嘿嘿嘿)。
2、寫文字。“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前些時間非常流行這句話,流行是因為在人群中產生了共鳴,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說的太對了”,那你有想過為什么過不好呢?我想大多數的人得了只看不寫的毛病。一個人有了一些專業的結論、有一定的知識積累,那么就應該動筆寫文字,可以是隨筆日記,可以是虛構小說,可以是對某本書的看法。不要害怕自身文筆的稀爛,這是一種實際應用,是給自己看的知識總結,一直寫下去,那你也許就是下一個某網的簽約作者。
3、去實踐。或許有人會贊同我這篇文章的觀點,然后會迫不及待的想把最近的總結歸納記錄下來,一下子可以寫下好多,但等到這股熱情退卻之后便再無寫下去的動力了,又開始哀怨這一生過不好。
心理學上已經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人更容易選擇滿足當下的自己,所以除非立馬就能見效,否則我們往往會選擇拖延,不去實踐。實踐貴在堅持不懈。
既然這樣,我們的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的時候,就可以嘗試把一個長期的行動計劃,拆解成一個一個具體的小時間段的行動。
比如《自控力》這本書是哈佛大學心理課程,作者建議我們用10周的時間來提升自己的自控力,太久啦!那就拆解成10個1周的時間,每七天去實踐其中的一個階段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