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嘟囔著“誒,讓我把23個這么厚的本子的內容整理成電子版,還讓我下班干,這也太折磨人了吧?”從主任辦公室里走出來,我一點都不開心,做為一個在180多人的考試中考第一的人,我竟然要做這么基本的工作,也太看不起人了吧?
回到自己屋子,隨手翻開一個寫著“1987年”的本子,原來是主任自工作起所記錄的筆記,每年一本,里面記著自己的靈感、問題、思考、想法,有零星的句子、有百來十字的段落、也有連續一兩頁的反思。仔細看筆記的邊上,還有一行行顏色不一的小字,寫著1991年、1994年、1998年、2005年、2009年等等的字樣,原來,這是主任后來每次再翻看本子時,所做的批注。
我快速地翻看著其他的20多個本子,發現都是一樣的細致、認真、全面地記錄。突然之間,我被這些厚重的歷史所打動,我想:這一輩子如果自己也能夠攢出這樣的23個本子,我一定特別驕傲!
如獲至寶!如獲至寶!如獲至寶!于是,從2010年開始一直到2011年年中,我用了整整16個月的時間,把這23本筆記全部整理完。看似干了16個月的苦活,卻讓我快速地獲得了主任23年的積累,這是多么賺的一筆買賣啊!借著高手的積累,我迅速上手工作,贏得全委的廣泛好評。
我的主任絕對是我的啟蒙者,現在我所仰仗的基本功,就是計劃、工作筆記和反思,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把素材進行點滴積累后,時間這個朋友所賦予的巨大力量!
2
最近,“做自己的CEO”課程推進至第二節課——構建自己的工作成果庫,我向大家提問:“在成果管理中,你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大家給出的反饋中,我覺得最生動的莫屬白飯的反饋,她說:“我只在年終做工作總結的時候會意識到需要有成果。我在第一份工作離職后意識到自己什么文檔都沒有保留,就像不曾做過一樣。”
我在詢問原因的時候,大家紛紛表示:“誰都知道成果對于職場競爭力的重要性,但是,就是因為平時不知道怎么取得成果。有的時候各種小成果亂七八糟的,煩得要死,哪里還有心情去生成什么成果啊。所以,慢慢地不做也就不做了”
人們都會隨意歸因,這樣可以讓自己處于認知放松的狀態。但是沒有成果的關鍵,真的是上述大家所反饋出的那些原因么?
想想看,如果你是一個廚師,讓你做飯但是卻什么食材都不給你;如果你是一個建筑工人,讓你蓋樓但是卻不給你任何建筑材料;如果你是一個翻譯官,語法掌握地特別溜但是只能記住幾個單詞,怎么翻譯。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素材,是任何成果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如果不能積累素材,再高水平的人也只能兩手摸黑了。
正如我的主任給我說的:**“笨,有什么可怕的;現在不會,又有什么可怕的?你多記下來啊,一年不會、五年不會,難道你十年還不會么?你覺得十年很慢是不是?慢就慢吧,至少你在做對的事情,總比你亂七八糟搞十年,還啥都不是要強吧?” **多么樸素的道理,但是卻直擊心扉。
3
每一個創造者,都需要素材的積累,否則你要如何產生成果?你要如何形成競爭力呢?
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想想看,如果你也像我的主任那樣:
- 每天早晨定一下今天的計劃,盡可能按照計劃推進工作;
- 工作中有任何想法就寫一下,無論多少,就是記錄;
- 定期進行回顧,把回顧時候的想法記錄在本子邊緣。
做一天兩天肯定是沒有效果的,甚至你的競爭者會比你速度要快得多。因為,你的時間要用到做這些事情上,甚至還會被環境中的人笑話說:“你搞這些東西有什么用啊?”過了一兩個月可能也是沒有什么效果,你雖然知道了這兩個月發生了什么,但是也并不見得自己會有什么優化和改善。過了一年之后,你就會發現有些事情好像在重復出現,翻翻過去的筆記,竟然有很多自己寫給自己的提醒,忽然之間,你覺得沒有必要再跟身邊的人去比較什么。接下來,你會安心地做著這件事情,因為,每天只需要花不長時間,但收益竟然有這么大。三年后,那些當年笑話你的人,又開始笑話新人了……
素材的積累就是擁有這樣的特點:它不像后背傳功法,一個高手拿兩手往后背一搭,然后兩個人冒出熱氣,你就得到了70年的功力。它是扎馬步、站樁,非常基礎,非常笨的功夫。別人可能都說這樣的你是個呆子,但是,等你開始飛奔的時候,就會獲得常人無法想像的勢能。
要不要積累素材,是一種選擇,是你對短期收益和長期收益的選擇,究竟是笑在前面還是能夠在未來一直笑下去。這個時代,會用各種方式誘騙你選擇短期收益,所以,你更要做出選擇。
4
選擇,總會讓人心有不甘。好消息是,有個套路可以兼顧短期和長期兩個收益。這是一種方法,它的名字叫做卡片素材積累法。用這種方法,你就不用擔心以下的情況再發生了:
- 看了之后覺得很受益,但是很快就忘記了
- 學了很多東西,但是感覺什么都沒有攢下來
- 明明之前做過,再做的時候又要再重頭再來一遍
- 信息再多也不怕,都會變成穩定的知識被積累下來
我之前也寫過自己在這方面的探索(見:《終于搞定了卡片積累系統選型工作》,這里有大量的相關資料說明),來看看我的一些卡片:
這是隨手卡做的記錄的卡片。卡片是在淘寶上買的,搜索關鍵詞:Index Card,滿網只有一家青島凱薩有賣,紙的厚度大約有120g,我比較滿意:
我每次都是買十包,每天隨手形成4-10張卡片,很快就用完了。
再來看我另外一種的:
這是A5大小的紙,我已經設置好了模板,可以直接打印出來,推薦打印機型號:Canon 6230DW(雙面+無線+網絡),這款打印機可以用藍牙無線打印,我的Mac和iPhone都可以打印,并且有兩個進紙槽,小的那個恰好可以用A5的紙,打印速度也很好的。
對于A5的紙的推薦,淘寶上有的是賣的,建議買120g的紙就好了。大約有兩類,一類是普通的紙,它經過了漂白,白得亮眼;另外就是道林紙,有點淡淡的黃色,眼睛看著很舒服(右側是道林紙):
此外,根據《智識的生產技術》一書作者的發明,他提供了一種京大式的卡片,尺寸是B6的,我把這幾種卡片放在一起比較一下。
上面左側是京大式的封面、右側是京大式的卡片,下面左側是IndexCard隨手卡,右側是A的普通紙。根據我的使用來看,京大紙的手感最好,書寫感覺也很好。不過,京大式只能在日本亞馬遜海淘,100張20元,比較起來略顯成本較高,但是一個月不用100元,這個體驗還是值得的。
此外,我還會為A5紙購買了一個Storage.it的本子皮,塑料的外包裝,放一些簡單的卡片,里面可以放A5紙,出門臨時使用還是很方便的。
除了實體卡片之外,我用的最多的是幕布卡片(你可以看到文件夾結構,我有個專門用來積累卡片的文件夾):
幕布卡片基本上符合了我所有的需求,比如說快速結構化、可以關聯鏈接(很多人問我說流程圖類的卡片怎么辦,那就把鏈接復制進幕布里)、可以打印(直接用我的佳能小胖打出A5的)。
5
卡片的展示就說到這里了,但有一些很重要的說明我需要說說清楚,以免大家奪走彎路。
Q1:卡片究竟是什么?
對于我來說,它是有助于工作記憶的最小信息單位,是一個萬能的素材載體。這里,我談到了有助于工作記憶,根據大神們的歸納,主要有三種方法:組塊化、柵格化、圖像化。組塊化是把一些相關的概念進行整合,比如說:TMBRT,就是把一個模型組塊到一起;柵格化就是使用強制分類或者強制擴大的方式,例如坐標軸工具、矩陣、核檢、清單等工具,盡可能窮舉可能,比如羅輯思維最近早晨推的各種清單,都是柵格化;圖像化比較容易理解,一圖勝千言,比如流程圖、系統動力分析圖、腦圖、結構關系圖等等。
如果一張卡片上只是簡單記錄幾個字,那就僅僅是個備忘,而不是生產知識的素材。很多人正是因為不知道需要對卡片素材進行初步加工,所以,經常認為摘抄甚至是一鍵保存的東西都是卡片,那是不對的。
Q2:卡片是不是只能記錄學習的結果?
這個答案既對也不對。我平時的卡片,大量都是來自于工作經驗的萃取和總結,所以,如果只是說從學習來的話,那是有點片面。但是,如果按照知識創造來看,通過做中學、高手影隨、深度討論、知識整合的四種方式,卡片都是適用的,都可以把點滴的經驗進行萃取,形成卡片。
所以,很多人說,只有學習新的知識才可以用卡片,我是非常不同意這個觀點的,這不符合卡片的定義(最小信息單位),并不是只有知識才是信息,在交流、工作中都會有大量信息產生。
Q3:卡片積累之后能夠形成什么呢?
卡片是素材的最小單位,它基本上可以形成一切你可以想得到的東西。如果站在庫的層級,可以有概念庫、系統庫、原則庫、信念庫、經驗庫、技能庫、流程庫、模型庫、人脈庫、規律庫、工具庫、資源庫……如果站在成果的層級,可以形成文章或者系列文章,如果站在產品/作品層級,那形態就更豐富多樣了,課程、書籍、視音頻、網站、服務……
看看秋葉大叔在出版上的成績,充分看出,他是一個關注積累的極佳案例,任何輸出都有備份,任何備份都有關聯和整合。
Q4:卡片要如何管理、如何分類?
卡片不太需要分類,我的方式是直接都存在一起(幕布都放在accumulation-卡片文件夾,紙質卡片都扔在盒子里就好了),如果某個類別的卡片實在太多了,那就稍微劃分個大類別就好了。
之所以不需要管理,原因還是那句:輸出 > 輸入。卡片只是素材的載體,只是輸出的一個工具和手段,不太需要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管理。另外,卡片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實現大腦中神經網絡的鏈接:如果卡片是神經網絡中最小的一個點,那么,多張卡片混雜在一起,很可能讓不同的神經網絡節點產生鏈接,形成遠距離聯想,以產生極富創意的靈感。
Q5:我做一個卡片要花的時間太長,怎么辦?
根據RSQC模型,如果你覺得花時間長,相當于你認為Cost太多,如果要降低成本投入,那就縮減范圍、提前進度、降低質量。所以,我建議你一張卡片不要超過10-15分鐘,這里有個前提:調整前提,你不要期待用一張卡片把所有的內容都囊括。
此外,還要知道,卡片只是知識創造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知識萃取成卡片,然后通過整合形成知識主題,再通過生產過程形成知識成果/作品等。
所以,這里有個節省時間的方法給你:如果你以前用30分鐘接收信息,用15分鐘輸出卡片的話,那你可以用10分鐘接收信息,用5分鐘輸出。只要保證每天持續輸出就好了,不見得非要在一張卡片上鉆牛角尖,切記慢慢來、持續做。
Q6:我想深入了解卡片,你有什么資源推薦么?
有的。卡片這個概念,我是從陽志平老師那拿來的,相關文章推薦如下:
- 《構建優雅的知識創造系統》http://www.yangzhiping.com/psy/yang-KnowledgeSystem.html
- 《納博科夫的卡片》http://www.yangzhiping.com/psy/nabokov.html
- 《卡片十二問》http://mp.weixin.qq.com/s/p4Mritb0M_pEcFQ7wj1oig
- 《像納博科夫一樣寫作 by Cnfeat》http://www.lxweimin.com/p/eb4ec2e37648
- 《卡片大法的神奇之處 by 王浚宇》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120/21/28565003_623772164.shtml
- 《終于搞定了卡片積累系統選型工作》
- 書籍:《智識的生產技術》、《零秒思考》
在此之外,我想推薦一下一個在2013年影響到我的分享,這是我的俱樂部的伙伴歐博士的思維導圖的分享,優酷鏈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EzNjY0Mzk2.html。這是迄今為止我聽過的最好的思維導圖的分享,沒有之一。強烈推薦您學習,尤其是其中的球狀思維,從另外一個視角佐證了查理芒格,這是2013年我接受到的最好的概念,現在看來,絲毫沒有一點點過時的痕跡。
Q7:我想要養成寫卡片的習慣,要怎么做呢?
我有幾個建議:
第一,習慣養成的開始是要自己能夠感受到價值所在。所以,建議開始的卡片生成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要知道《零秒思考》要求的時間是在1分鐘內的)。每個卡片不要擴展,而是要小,只把一個小點寫寫就好了,如果非要擴展的話,那就直接拿出另外一張卡片來書寫。一個整體被打開的話,我們一定會有認知緊張感出現,但是,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做少、做小,先取得成果再說。
第二,再次強調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考。千萬不要將卡片變成了摘抄,比如說上課聽講,形成的知識體系,它并不是卡片,而是一份初級記錄。如果要生成卡片,那還要再做萃取以及和自我練習的過程。
第三,想辦法努力提升卡片里的信息密度,要用更少的字表達更多的信息。比如說我今天寫的那張藍色的卡片,字不多但是信息密度非常高。再強調概念和模型訓練的重要性,越是可以用提煉的概念形成框架,自己的展開能力越強。
第四,每天寫3-10張卡片,《零秒思考》的作者每天會完成10張卡片,幾十年雷打不動,之后形成了非常好的思維能力。我們其實每天完成3-10張就差不多了,持續訓練下去,你的寫作、表達能力都會得到提升。
Q8:我可能做不到你做得那么好,怎么辦?
所有人說得都是錯的,包括我也是錯的,如果不能適合自己,就是說明是不好用的。比如我在陽志平老師那看到卡片方法的時候,我就拿回來自己摸索,但是效果不太好,于是找了陽老師所有的文章,所有文章里都沒有具體使用的方式。果然,陽老師這邊,考慮的都是充分利用內部動機的學習方式。
于是,我就開始去嘗試,經過一年多的反復嘗試,才找到了適合我的最佳方式。我和陽老師的方法在本質上沒有什么不同,都是按照知識創造的思路來的,但是,他的內容研究維度很高,所以他的卡片分類和寫法都根據他的實際情況做了調整。而我大量從實際工作中萃取經驗,所以,很多細節的部分要做出改變。
所以,你做得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慢慢摸索出符合自己的卡片系統,能不能持續地積累下去,好不好根本不是評價標準。
Q9:我只是想梳理知識體系,又不對外分享,也要做卡片么?
這個答案很有趣,那就是:如果想要獲得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就要通過卡片來進行積累。道理多簡單:卡片通過聯想形成結構,沒有卡片,結構就出不來,更何況體系呢?
6
關于卡片,我在這一年半多的實踐里,還有很多其他體會,很想都說說。不過,想想這種實踐類的東西,還是自己去嘗試吧。
最后,我談一個小邏輯做為收尾,那就是為什么卡片這么重要,甚至成為個人成長的最小行動呢?邏輯如下:
系統化的個人成長是可以應對不確定性的最佳方式;
系統構建的方法分為兩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兩個方式的結合點是:成果管理;
驅動系統建設的自生長模塊是:項目化&知識創造;
成果管理、項目化、知識創造的最小成果都是卡片。
所以,卡片是產出成果、推進項目、創造知識的最小行動的交集,這充分彰顯了它的重要性。既然重要,無論難易,我們都要持續地做下去,抓緊開始。
十一要來了,特以本文向那些愛學習的小伙伴表達我的問候,往年,我們這個時候都在搞燒腦節,今年休息休息,等待后續的發力。不過,大家還是要注意我后續文章的”附“,我這種耐不住寂寞的人,很有可能發起臨時小活動,大家High一下哈~
好了,明天不用早起了,晚上陪Doubling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