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泥墻繕茅草,老猴子開始造新房子
(XGGZ《北辛時代》6)
從人類發明茅草屋以后,茅草屋失火很普遍,因草屋失火出人命的事,更是數不勝數。
數落沒用,還得面對現實。
老猴子一家人先借鄰居的東西,在老屋后面簡簡單單搭了一個臨時的草庵子。
他們決定在今天建造一座可以長久居住的茅草屋子。
隨著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灑在大地上時,老猴子一家便早早地起床了。
他們知道,建造新家園的任務艱巨而繁重,容不得半點懈怠。
在簡單地吃過早飯后,一家人便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先備好木料,用于做墻木骨、支柱和架梁。
老猴子帶著小豬兒和小猴,用繩子拉著木架子一樣的拖車,前往山邊樹林那里去砍伐木材。
那里的樹木高大挺拔,枝葉繁茂,正是他們建造房屋所需的理想材料。
老猴子揮舞著鋒利的石斧,一斧一斧地砍向樹干,動作嫻熟而有力。
小豬兒和小猴則在一旁幫忙,他們用手撿起散落的樹枝和樹葉。
細樹枝可以用作給墻木骨扎籬笆,便于抹草拌泥時能兜住泥,也可以扎屋門。樹葉晾曬一下,可以當柴禾燒。
老猴子曾不止一次的給全家人說過,樹上長的全是寶。
兩個少年把樹枝與樹葉裝進木拖車上,臉上洋溢著興奮與期待。
與此同時,猴媽帶著小鳳兒,在田野間收集薛薛草和茅草。
這些草料形狀狹長,好順雨水,而且堅韌輕盈,配合收割的谷稈做成的苫子,絕對是搭建屋頂和墻壁的絕佳選擇。
她們貓著腰,一邊聊,一邊薅,享受著母女溫馨時光。
不一會兒,她們就薅很大一堆薛薛草與茅草,這些足夠繕房頂的了。
小豬兒和小猴,往返數次,每次都滿載,把木料、樹枝、樹葉和母親與妹妹薅的草全部拉回了家。
當太陽高懸于天空時,基建材料也準備差不多。
于是,老猴子用木棍在失火屋子的廢墟附近,用腳度了度,量了量,橫七步豎七步,然后做了個記號。
按照記號畫了一個直徑七步圓圈,并又作記號留有向南的門。老猴子給孩子們說就在圓圈內挖一個沒膝的平底穴坑。
小腿深的穴坑,已經超過的凍土層,可以達到冬暖夏涼的目的了。
土坑也不能很深,否則太悶,進出不便,采光通風效果都不好。
說干就干,老猴子帶領他們開始著手挖掘地穴,他說,挖好穴坑,是為建造房屋打下堅實的基礎。
正值壯年的老猴子,能吃且有力氣小豬兒,挖得揮汗如雨,動作迅速而有序。
小猴和小鳳兒則在一旁幫忙搬運土塊。
猴媽則在旁邊用野生苘麻做成的繩子,一把一把的捆扎谷稈編織成苫子。
織完苫子,猴媽荊條扎出一束束把子,把子是襯墊在苫子底下,當椽子用的。荊條是之前,由猴媽和小鳳兒在薛河斜坡割的
雖然累些,但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興奮與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新房子的模樣,那樣就不用再住草庵子了,不然冬天來了,家人受不了逼人的寒冷。
小小的石鏟,確實原始了點,用起來工作效率真不高,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經過一天的辛勤勞作,終于才把坑穴挖好。
在畫出朝南方向的屋門處,向內至坑底面,挖出一段短斜坡,作為以后進出茅草屋的通道。
除了門道外,他們沿著坑內一周,挖出一人多寬,一拃多高的環形平臺,這就是他們以后睡覺的床。
為了挖這個地坑,他們把石鏟也因此挖壞了八九個,綁繩磨斷還不算數,木鏟柄斷裂是小事,幾乎都是挖到硬石頭讓石鏟崩刃破碎的,幸虧老猴子他們家自己造石器,壞了的并不大讓他們心疼。
他們還用大石頭把地面錘了錘,夯了夯,以便地面結實,不起浮土。
接下來,他們開始建造木骨草泥墻。
老猴子教孩子們在坑一周,隔四五拃的距離,就挖一個圓筒狀的柱子洞,每個柱洞栽入等長的木樁,地上面留一人高左右,這一圈的木樁就是建造泥墻的木骨。
在木骨上面,再縱橫排滿樹枝,并用細繩扎緊,形成一個堅固的網狀的框架。
織完苫子的猴媽,又開始用谷糠與谷葉一起摻入黃土里,加水和成草拌泥。
和的草拌泥要達到恰好可用,干濕合適,不淌不流。
和好泥,猴媽和小鳳兒兩合伙要糊泥墻了。
她們娘倆將部分谷稈和茅草再纏繞在網狀墻芯木骨上,再用手抓泥往木骨上一層層的糊泥巴。
為防止草拌泥脫落,待稍干再糊下一層,周而復始,直到形成一堵厚實的墻壁。
老猴子還特地把留有一人立身寬點的門道上,沿著地面,再以豎栽的短木棍作木骨,用草拌泥糊抹了小腿高的矮墻,作門坎。
門坎內,斜坡形的門道兩側做成矮擋墻,作為護墻,防止以后門道被踩坍了。
小豬兒與小猴,則用筐子裝草拌泥,幫忙運送筑墻材料。
一家人的配合得默契十足,仿佛已經經過了無數次的演練。
老猴子忙完其他的后,則繼續在房子中,提前挖支柱礎洞,并每一個柱礎洞里放入一塊陶器破碎后形成的厚瓦片,或者一塊小石板,為下一步栽支架,造屋頂提前作好準備。
大半天功夫,房屋墻體的雛狀逐漸成形。
為了達到干燥防潮層的目的,同時也確保房屋的穩固,老猴子一家點燃柴禾燒烤地面和墻面。
這道程序很費柴禾,他們把樹葉與爛樹枝都用上了。
墻壁的里外都得烤,趁墻體半干不濕之際,把墻面烤紅烤硬,里面防潮,外面則防雨水淋坍。
在火光的照耀下,房屋仿佛被賦予了生命,散發出溫暖而祥和的氣息。
當最后一段墻壁完成烤干后,小豬兒特別欣喜,蹦腳,拍掌叫好。
第二天,待屋墻屋地面經大火烘烤降溫以后,老猴子就帶領家人干以下程序的活。
栽立支柱,綁橫梁,架斜梁,捆桁梁,排扎荊條把子,攤泥鋪草苫子,抹泥繕茅草、薛薛草。
繕草是從屋檐開始,茅草和薛薛草的葉尖朝下,稈莖朝上,由下至上,一圈圈的繕。
每繕一圈草,就在稈莖部位抹壓一圈草拌泥,周而復始,從屋檐繕到屋尖頂。
老猴子真是不一般的聰明,為了美觀一些,他把屋頂下半部繕茅草,上半部繕薛薛草。
為了防止雨水從屋尖頂漏進屋子,他還把一個陶缽倒扣在尖頂上。
遠遠望去,他家的房子既別具一格,還很美觀。
最后老猴子還在靠近門道的位置附近,用土坯壘起的灶臺。
屋內一周席地而睡的地方,也墊上了茅草,茅草上鋪了幾個苫子,苫子上再鋪一層席子,床鋪就這也做好了。
一家人又費了整整一天的功夫。
經過幾天的勞累,大家確實有些疲憊。一個茅草屋,一個家,雖然簡陋,但卻充滿了家的溫馨與安寧。
他們知道,從此以后,無論風吹雨打,這座房子都將為他們遮風擋雨,成為他們最堅實的依靠。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老猴子一家又開始在新房里生活。
原先屋里的東西都被大火燒毀了,東西不多,重新置辦就是。
家里的儲備的谷物糧食,都放在老屋前面的地窖里布袋里,沒受影響。
窖里的糧食隔三差五就提出來晾一晾,防止潮濕長毛腐爛,盡管地窖也是用火烤火的,但仍然不讓人放心。
沒過多久,屋里的東西與生活必需品就置辦齊了。
最主要的是陶器,老猴子用自家造的石器和陶匠老狐換的。
唯一遺憾的是,老猴子的虎皮披衣與小鳳兒的骨笛,或許一年半載配不齊了。
他們圍坐在灶臺旁,分享著彼此的故事與歡笑。小豬兒、小魚兒和小鳳兒在新房里嬉戲打鬧,他們的笑聲回蕩在房屋的每一個角落。
為這座新家增添了無盡的生機與活力。
當夜幕降臨,他們便躺在溫暖的席子上,仰望著星空,享受著家的寧靜與美好。
他們站在新房前,望著這座凝聚了無數心血與汗水的家園,心中充滿了自豪與喜悅。
然而,生活并非總是一帆風順。
又有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襲擊了北辛部落。
狂風肆虐,暴雨傾盆而下,仿佛要將一切吞噬。
雨下得很急,很大,薛河里洪水滾滾,浪勢兇猛。
老猴子一家,在新蓋不久的房屋內祈禱,希望能夠度過這場劫難,別再讓風雨毀壞新屋子了。
幸運的是,他們的房屋經受住了考驗。
暴風雨過后,他家的新房子墻壁完好無損,房頂也滴雨不漏,整體結構相當穩固。
看看聚落內的鄰居們,風雨毀壞的茅草屋卻是不少,都愁眉苦臉的。
老猴子一家感慨萬分,他們知道這是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也是上天對他們的眷顧。
這座茅草房不僅見證了他們的勤勞與智慧、更承載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與期望。
歲月如梭、轉眼間、小豬兒、小猴和小鳳兒都已經長大成人。
他們繼承了父母與養母勤勞的精神與非凡的智慧、成為了北辛時代的新一代佼佼者。
而老猴子和猴媽也漸顯蒼老,但他們依然精神抖擻。
每當夜幕降臨,老猴子一家便會圍坐在新房前,講述著過去的故事,他們回憶起建造房屋時的點點滴滴,感嘆著歲月的流逝與生活的變遷。
在他們的心中,這座茅草房不僅僅是一個居住的地方,更是一個承載著家族記憶與傳承的寶貴財富。
相信,在數千年后,這座半地穴半木骨草泥墻的茅草房,也將會成為北辛時代的一個獨特標志,見證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與奮斗。
北辛時代的茅草屋,靜靜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古老而永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