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女同事在辦公室談論孩子。
陰同事說:“我家孩子太會說了,見了媽媽就說媽媽,我好想你。有時候從學校回來,抱著媽媽就問媽媽我漂亮不?如果媽媽說同學都漂亮的時候,她就說不,她是最漂亮的一個。”
李同事說:“你家女孩的嘴真甜。真會討人喜歡,但是他這種性格有點獨特,好像有點霸道的那種意思。”
陰同事說:“是,她不讓說別人好,只能說他是公主,別人都不如他。特別好強。有時候她問我,媽媽和哥哥親還是和她親?而且只能選一個,我只能悄悄的和她說,我只和你親。”
李同事好像有點聽不下去的感覺,她說:“你這樣和孩子說話覺得不妥,因為在孩子的眼中,媽媽雖好,他可以獨占媽媽,但是哥哥也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生兩胎的意思也就是說,以后他們姊妹兩個可以互相幫助,可以互相照顧,你這樣發展下去的話,是不是在他心中就養成唯我獨尊的意識?他對哥哥沒有什么感覺。”
陰同事不以為然地說:“孩子還小,老大也很懂事,他不和妹妹爭吵。”
這個事情孩子是還小的問題嗎?一個人的三觀養成,就是從小開始的,從他零歲到三歲,從無知到有知,他對別人的看法有所不同,那就是他對整個事物的判斷過程,如果你從小不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理念,他就會一直以現在的理念形成一定的性格,然后形成它一定的世界觀,如果兩個孩子都長大以后,小女孩還是以為媽媽只跟他親的情況呢,媽媽如果對哥哥娶媳婦或者以后的生長生活過程有什么傾向的話,小女孩心里會不會不會能接受啊,會不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雖然當時媽媽給了小女孩一定的情緒價值,小女孩從心理上得到滿足,但是對她的性格和家庭沒有很好的引導作用,作為一個父母,首先說一碗水端平,也許跟公平公正,但是好多生活中是不可能做到太公平公正的,如果小時候還沒有正確的理念,那這樣下去,孩子的性格會形成一種畸形的性格。
為什么我們會看到有跳樓、跳橋的現象?那就是在他們的性格之中產生了偏差,無論是在原生家庭接觸到的事物,還是從它生長過程中接觸到的事物,一旦有違背他自己的意愿或者以他能力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時候,他就會產生一種極端的情緒,然后做出極端的事情。
所以孩子們在生長過程中形成的性格或者理念,大多數來自于原生家庭,或者說來自于父母的引導,父母作為家庭的主導者,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一定的作用,可不是說孩子還小。
作為父母,我們也要懂得小女孩為什么要這樣說,她是想得到肯定或者是確定自己,或者他遇到了一些什么事情,要從中想到答案,她有一定的情感需求,這時候也應該引入哥哥,和哥哥在一起的時候讓她感到快樂,感到溫暖,覺得媽媽和哥哥一樣重要,營造祥和的家庭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