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青春總是好的,特別是那些善于表達的人表達出來的青春。最讓我憧憬不已的青春就是這樣來的。
《挪威的森林》里,在大學校園,渡邊和綠子下課后相約吃飯。在我的記憶中,他們坐了一段時間的電車,到了一處還算繁華的地方,去了一家平時不會去的餐廳,然后開開心心的吃飯聊天,聊到天南地北。他們之間什么都聊,從莫名其妙的冷知識再到讓人臉紅的性知識,甚至還一起去看晚間成人電影。綠子把她所有的好奇心和信任感給了渡邊,渡邊也完全被綠子的活力打動……
作為第三人稱,我也同樣被打動。這是很奇妙的一種狀態,每當腦海中回想起這些橋段,這些畫面總是朦朧的,他們總是發生在過去,也總是給我美好的感覺。然后我會憧憬,再過一會兒就全剩下傷感了。
我認定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現象,甚至心理學科已經有了成熟的臨床診斷。但我對這些沒有多大興趣,我只對這種感受本身感興趣。
這種感受會讓我產生一種很荒誕的感覺——相比之下,我自己的青春是什么呢?至少回想起來的時候,很少有那種憧憬的感覺。
所以,最觸動我的是別人的經歷,而不是自己的。認真想想,這樣的結論讓我驚訝。這意味著影響我價值觀念的“素材”,很可能絕大部分是從“別人“那來的,不,我覺得幾乎全是。
具體到對青春的印象上,我想起來最多的是”渡邊和綠子“們,不知不覺中,他們的情感價值觀念就是我的情感價值觀念了。我會以得到這樣的青春興奮,但隨即又明白我幾乎永遠也得不到他們。
就這樣來來回回的拉扯,最后剩下的是什么呢?幾乎總是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