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話意人生,何須苦短醉年華
江楓七月,逢知己一夜長醉
古時,文人飲酒,俠客也飲酒;官宦飲酒,尋常百姓也飲酒,當然他們身份不同,所追求的也不盡相同,文人借酒消愁,抒發內心的不快以及仕途的坎坷,而俠客飲酒則相異,英雄相惜可以來上幾壇美酒,江湖恩怨也可以來上幾壇美酒,凡是種種,酒已是他們最好的朋友,但思鄉戀故之情、但遇知己之喜都有著相同的話語,他們皆是一群懂酒品酒之人。
而現如今,真正懂酒品酒之人已然少矣,酒桌上的灰色交易表面,酒卻成了最好的掩護,多少因飲酒犯事,又有多少人因酒發生意外。浮世喧嘩,都市的快節奏下,有幾人能靜心的品酒,品味那縷縈繞千年的味道。荒野山村,僻靜林居,有幾人能耐住寂寞,做一個真正的酒友。
當然也有那么一群執著之人,真正的感受著這一切,選一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日子,掀開那塵封已久的佳釀,邀二三好友,尋一處無人佳境,飲酒為歡,相與漸醉,當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世人語:“佳人不可唐突,美酒不可糟蹋”。
如此說來這飲酒也須有幾重境界,如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一般,王國維說道:"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曾聽人說:“江湖僅兩字里就有六點水,而那些水就是他們懷中的酒”,雖是有點牽強的解讀,可也非全無道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有怎能少了酒的陪襯。
余光中《尋李白》中如此寫道:“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如此說來李白的詩仙稱號多半要歸功于酒,是酒催生了詩仙那奇特瑰麗的幻想,與他那獨具的浪漫情懷以及瀟灑豪縱的性格成就了半個盛唐。
若是翻閱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你會發現酒占據了及其多的篇章,從最早的杜康釀酒,果實谷類可以釀酒,百花也可以釀制酒液,夏朝時便能人工釀酒了,在周朝時已然存在專門管理釀酒的官職,足見酒在人們生活中有著十足的地位,當然不僅僅是生活里,還有祭祀、生產等方面。
飲酒在古時便已興起,春寒之時,一壺溫酒入口,便開始下田春耕,而秋冬之際,寒氣侵襲,同樣一壺溫酒,便已足夠抵擋寒意。酒經歷了幾千年的釀制飲用,早已印刻在了文明的足跡里。
飲酒已成為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節日習俗、文學歷史一道沉淀在了我們的血脈傳承中,酒既有天然的基因,也有人工的工藝,可以說是一種來源于自然后,被人類改進的飲料,所以說飲酒可以養生,來自谷物花木的人工釀制,就是酒最初的身份。
飲酒的第一重境界便是習慣酒的味道,酒的烈、酒的苦,喚醒血脈深處的渴望,對酒的認知可以進一步深入,懂得酒真正的含義,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便是如此,天寒時,一杯酒暖身可否?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借酒消愁或許是大多人對酒的認知了,可也該知道李白的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借酒消愁或是買醉一說為了本是逃避內心的傷痛,沒有人愿意帶著痛楚昏沉睡下,只是借用大家通俗認為的,用酒精來麻痹自己的心靈與肉體,借此宣泄內心的苦悶而已,殊不知酒的作用不僅在于宣泄情感,而是承載傳遞情感的。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達的是友情,是知遇之恩,西出陽關是茫茫大漠,是窮域邊塞,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在送行的途中,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打破彼此的沉默,一杯送行酒,浸透著詩人全部的感情,贈別最是令人感傷,只有濃縮在酒里的情感才能打散內心的失意憂慮。
酒可以用來稀釋痛苦,也可以用來放大痛楚,是痛還是不痛,其間之度,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一個人,明月夜,倚江靠山修建的高樓,月光微涼,如山間四月的泉水,清冽而晦澀,剔透而冷清,灑落在江面,而江面向遠處延伸,也許是天涯的方向,也或許是故鄉的反向,倚欄靜望,不知心間是否有歸屬,身上除了一壺酒外,空空蕩蕩,酒也微涼,半壺酒入肚,心里卻是空落落的,不知是寂寞還是落寞,涼風吹在臉上,吹落了幾滴濁液,也不知是酒還是淚。
飲酒的第二重境界便是如此,學會用酒來排解心里的愁緒,習慣將酒作為情感的寄托,或是在異鄉漂泊的浪子,或是人生場上不如意的志士,或是一個滿是傷痕的傷心人,但他們內心的各類情感思緒都將隨著杯酒逐漸的稀釋或是沉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喝酒對于中國人早已是常態,古時人們或是飲酒賦詩,自得其樂,書圣王羲之的名作《蘭亭集序》中就寫到了“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太守歐陽修自號醉翁,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見古人對于酒是時常與情樂相融合,看似在飲酒,實則是在表述內心的情感,言于表的才是那五谷之精,憂愁佳釀。
古往今來飲酒的人何其之多,可是能真正品透酒的人又何其少,人來人往中,有幾人不是借酒以圖一爛醉,可能夠真正圖得一灑脫或是解脫的又有幾人,竹林七賢幾人算是,陶淵明、王羲之二人也不可少,后世的李太白、蘇軾、顧炎武等人也是此中客。
一壺杯中酒,醉臥沙場兵。
三國亂世,豪雄并舉,正當曹操所言:“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酒雖一字而已,卻能圍繞華夏幾千年文明的足跡。有酒為伴,一支歌舞,誰人不曾感嘆人世苦短,所渡時光已非昨日啊!
自古人世不過百年,你看若是短暫便也是短暫了,若看是長久也長久啊!只是那些充盈在俗世人眼里的功名權財,真的值得嗎?依稀記得一句話:“落花離枝,雛燕離巢,原來······才情艷名皆是幻影,世間知我者,幾人?”。人生需要追求的有很多,例如知己紅顏、名垂青史、桃李天下、為國戍邊等,可能夠陪伴自己的卻不多,知己與酒,就足以道盡人生瑣事。
飲酒的第三重境界既是在酒里未醉未醒,如朝露一般,有剎那的芳華,也有黎明前的凝聚等待,未醉未醒便是最適宜揣摩人生,見證那去日苦多的朝露的狀態,時光不曾為誰停留,但人卻可以為時光停留,未醉未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去日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