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直在探索世界,隨著探索的深入發現了一個結果:
我們關于世界的認識,首先告訴我們的就是,世界遠遠大于我們對它的認識
然而我們很少對內探索,更不說很好的認知自己。就自我的感受這一項我們好像都有些表達不清
我們來做個練習:
閉上眼睛,關閉自己視覺的同時把注意力轉向自己身體,去感知自己的身體的存在
接下來一件小時候的事情,第一時間浮現在你眼前的是什么事情?盡可能的去看清和還原。感受那時你的心情是什么?
一般而已浮現出來的會是高興的事情,美好的回憶;或者是一件讓自己難受的事情,我們叫它創傷。兩類事情不管那種呈現,你如何去描述那時那刻你感受到的情緒?嗯,對的,難受、高興、傷心、快樂…還有么?
同樣時間拉回到現在,你默默不說話在哪里,旁人問你怎么啦?通常回答:沒什么。我靜靜。嘴巴這樣說,其實內心可能五味雜陳。我們不一定能馬上解決事情,但起碼我們可以試著去感知和清楚我此刻的情緒是什么?才有情緒來源于哪里以及事情的解決
可以描述情緒的詞語原來還有這些,同樣用練習的方式來進行,每個詞語不用去頭腦背誦記憶它,看到一個詞語就讓自己“入戲”到自己認為的那個狀態,然后感受它。
我們開始:
自信? 希望? 期待? 得意? 舒服? 羨慕? 狂喜?
憤怒? 困窘? 自豪? 歉疚? 焦慮? 孤獨? 放松
嫉妒? 恬靜? 驚喜? 絕望? 憂郁? 滿足? 丟臉
害怕? 擔憂? 痛快? 震驚? 失望? 生氣? 無力
恐懼? 受傷? 委屈? 感激? 思念? 悲痛? 幸福
……
特別關注同類詞語不同情緒時自己的感受一樣么?
我們長大的過程中,大人教我們好好學習多讀書,做有用的人;但很少教我們去認知自己,認知自己的情緒之類的。
我們的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也可以來一起練習情緒感知力,讓孩子也更多更好的表達和溝通自己的感受
當然,我們大人不一定一開始能全部做到,但前提是我們需要先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