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改變了一切嗎?
1965年提出摩爾定律之后開啟的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影響也超出了我們的預期。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互聯網發展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甚至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讓我們的變得更好、更快和更有趣的同時,在我解讀的前一本書《沖動的社會》中,也講到,我們的社會正變得越來越沖動和短視。
互聯網產生了大量的免費產品,谷歌、Facebook、Twitter、亞馬遜等公為我們提供大量低廉且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在互聯網為我們創造了大量免費的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溝通和交流方式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互聯網的另外一面。
1:并沒有給我們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全球市值最大的科技巨頭們包括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公司,創造了巨額的財富,但是也僅僅提供了數萬個工作就業崗位。
2:互聯網讓工作崗位的差距越來越大,他為極少數人帶來了極大的財富。
政府的“低垂的果實”
政府的低垂的果實是指政府有大量可供分配的商品以及資源,還有很多簡單的方式令人們更加滿意,而現在美國的政府正在陷入相反的窘境,高額的負債,讓美國財政正在吃力掙扎,醫療保障、社會福利、教育投入了巨大的財力,但收效甚微。
二戰以后的美國,經歷了幾十年高速的發展,但最近40多年,美國政府正在陷入另外一個極端,政府變得越來越低效。面對財務問題,右派提出減稅是提高收入最直接的方法,政治家極力地推行這樣的觀點。短期看來確實可以增加收入,而長遠看來,承諾更多的減稅,只會使政府財政問題更加惡化。而與此同時,美國左派則提出了收入重新分配的口號,對富人收取高額的稅賦。而當前美國5%的人納稅已經占據43%。甚至1%的繳稅占了稅收的27%。奧巴馬的許多政策,重置了高收入階層和低收入階層的資源分配。
美國政府左派和右派之間的斗爭一直在持續,在美國為數眾多的左派分子,已經發展成為新的保守派,他們為現狀辯護,而有一些激進分子則尋求改革,奧巴馬的競選口號就是:我們能夠相信的改變。
為什么我們會有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機
美國每年有3%左右的增長率,但實際上表現卻差很多,這讓美國人普遍高估了自己的富裕程度。從80年代開始,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出現令人振奮的一系列好消息,東歐國家變得更加自由和文明,加入了歐洲聯盟;中國從混亂中走出,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印度億萬人民也變得越來越富裕,加入了全球化;大多數拉丁美洲成為了民主國家;墨西哥加入了北美貿易協定,在克林頓的黃金時代,看上去世界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這讓我們產生了過度的樂觀,甚至過度自信。在21世紀初期,我們遭遇了一次次慘痛教訓,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9·11恐怖襲擊、2008年金融危機等等。很多人將這次市場崩潰歸結于銀行家和那些不理智的人,但是作者認為真正的錯誤源于我們的過度自信所帶來的風險。金融危機從根本上說,甚至不是銀行犯錯的產物,許多美國投行杠桿率從12倍提升到了30倍,過高的杠桿,過度自信和樂觀主義,導致了過高的債務和風險,就是金融危機的根源。
那么為什么政治家們愿意兜售和鼓勵風險呢?這很容易理解,因為他們都有一定的任期,在任期內,只要短期的收益明顯,這讓他們很容易收獲民眾的支持,但是歸根結底,這還是需要民眾為這些風險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