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探險者CC
來源 |?人生知本論
轉載請聯系(微信ID:C13222039075)
近來,很多人開始提到“自律”這個詞。
說實話,這個詞,個人不太喜歡。因為,自律代表著反人性、自虐。
但同時,很多人說我就是一碗行走的雞湯,并且很自律。比如,我能為了完成馬拉松,堅持每周三次KEEP,15KM打卡;為了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堅持每天寫作、閱讀、學習公司管理知識等。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于自律的一些方法和心得。
任何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自律,實際是他習慣養成的過程。
心理學對習慣的解釋,是這樣的:人在特定情境下,自動化的行為方式或反映傾向。重點在于“自動化”,習慣化的行為都是在潛意識里進行的,使得大腦無需投入太多精力,這也是一種大腦的節能機制。
一、習慣的力量
比如,大家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有的時候甚至眼睛都沒睜開,迷迷糊糊的就完成了衛生間方位自動導航、倒漱口水、擠牙膏、放進嘴里摩擦摩擦等,一系列精準無比的動作。而且,最關鍵的是我們的意識都沒有完全清醒,就自動完成了這個過程。
再比如,一些開了很多年車的老司機,邊開車邊刷朋友圈毫無壓力,還能對路邊的美女時不時的拋個媚眼。可是對新手來說,卻要戰戰兢兢,注意力高度集中。老司機真的比新手自控力強嗎?顯然不是,他們只是借助于多年養成的習慣。
同樣,牛人的自控力也并不一定比普通人好,他們只是習慣了每天早起整理一天的日程安排,習慣了睡前復盤今天工作得與失,甚至習慣了當一個牛人。
而我們普通人在做事的時候,很習慣于跟進當時的情緒去做事情,就會出現心情不佳,不想做事的情況,進而就會出現“拖延癥”的現象,也就表現出來完全沒有自控力。
實際,拖延癥并不是什么難以治愈的頑疾,本質上說,它也只是大腦出于自我保護,而形成的一種習慣。當我們,要做一些不情愿做的事情時,大腦中與疼痛相關的區域就會被激活,讓我們產生不舒服感。
于是,我們就會選擇拖延,轉而去做一些能讓我們開心的事(打游戲,刷朋友圈等)。
久而久之,拖延就變成了一種習慣。所以,牛人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養成的習慣不同而已。
二、養成好習慣前,找到4個驅動力
驅動力1: 重新認識使命
如果一個企業沒有使命,大家在一起就是為了賺錢,是很難走遠的。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所以,你需要明白自己的使命。
個人感覺,你可以從這3個方向來思考:
(1)我為何來到這個世界?
(2)我的到來對世界意味著什么?
(3)我將要如何使用我的生命?
要靈魂拷問一下自己:這輩子是要做一個碌碌無為的人,還是做一個他人以我為傲的人。
驅動力2:重新認識人生
上述說完人生使命,那么,你要做的就是,對自己的一生應該如何規劃?
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5個步驟開始思考:
第一步: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目標。人生規劃的目的,就是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也是人生規劃的基礎和原則。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目標會隨年齡的增長、對社會的認識不斷的改變和清晰。人生規劃也應該根據這些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
第二步:充分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確定自己的性格特質與天賦。主要的方法是: 1.自問;自己冷靜下來總結自己;2.問他人:讓別人給你肯定的評價 3.專業評價:通過專業人員幫助你總結;
第三步:詳細制定自己的人生規劃,最好是細化到各個年齡段。并做好每一步,才會實現。
第四步: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完善自己的素質和能力為自己制定的目標——行動。
第五步:在成長中磨練自己,及時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因為沒有什么規劃是一成不變的。
驅動力3:重新認識金錢
金錢,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選擇的自由,當你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候,就不用東想西想就能買下來。同時,金錢還是解決煩惱的一個很好的工具。當父母生病的時候,你可以讓他們安心養病;當子女上學,你可以讓他們接受好的教育.......
把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可視化地呈現出來:每月的收入多少,必須支出是多少,能結余多少。
經過這三個方面出現,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出現社會收入層次的,什么水平?
然后再次審視自己,要提高收入,需要怎樣去規劃自己的財務收入路徑,比如,是否可以多學一個技能,增加收入途徑。
驅動力4:重新認識時間
你知道了自己對于家庭,家族,個體的使命;你也知道自己一生想成就什么事情;你也知道了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
后面的就是,你要審視一下自己平時的時間都用在什么地方了?
時間就像投資一樣,你把它花在什么地方,你的收益就在什么地方。
如果你把時間都放在家庭和工作上,你的家庭和工作不會太差;如果你把大量時間都放在刷微信、看抖音、玩游戲、抱怨上等,白白浪費了可以提升自己技能的時間,你的人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三、養成習慣4步驟
我們知道了習慣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了自己未來在哪里。綜合這兩個方面,我們要做的就是形成習慣。
忘掉的舊愛最好方式,就是另尋新歡。同理,想改掉自己的壞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養成新的習慣。
那么如何才能養成新的習慣呢?在想明白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知道習慣的組成部分。基本上,一個完整的習慣,包含以下四個部分:
(1)信號(cue):信號,是習慣的觸發器。通常可以分為四類——時間、地點、感受、反應,。比如,加多寶的slogan“怕上火,喝加多寶”,就是利用了“預防上火”作為觸發器;
(2)慣性(routine):慣性,是指大腦接受信號后,產生的一系列的習慣性行為。比如早起刷牙、每天堅持跑步、寫作;
(3)獎勵(reward):獎勵,是指慣性行為之后,我們可以得到的獎勵。比如,拖延會消除不適感,刷朋友圈讓我們很開心,寫作讓我們很有成就感;
(4)信念(belief):信念,是我們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固有態度。比如,我們相信健身一定能練出八塊腹肌,拖延是治不好的等等。
接下來,我們就從這4個方面入手,分解成4個步驟,告訴如何養成好習慣:
步驟1:改善信號
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信號,比如,本來只是想坐下來好好讀一本書,看到旁邊的手機,就覺得刷一會朋友圈,耽誤一會兒也沒啥事!
半小時后,各種自責、看不起自己。放下手機,重新做人,看了十分鐘,頭腦中各種思緒亂飛。
又看到墻角的冰箱,想到今天買的酸奶還沒喝。原來我無法專心寫作的原因,是沒補充夠營養,于是又去拿了一盒酸奶。喝完肚子好飽,怎么感覺有點困呢?今天精神狀態不好,就不看書了!于是決定睡覺吧,明天再說吧。
別問我問什么這么清楚,因為我也是這樣過來的。
對付這樣的誘惑,我們要做的就是改善信號。
改善信號也要這樣:
(1)要屏蔽掉那些更誘人的信號。
比如,想專心學習就把手機放到視線之外,或者去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想減肥,先去給家里換個小點的碗。想每天跑步,先買一雙跑鞋,放在枕頭邊上。
(2)要美化你需要的信號,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
比如,你要解一道復雜的數學題,想想就頭大。你可以把這個信號轉化成:我要花25分鐘學一會數學(推薦番茄鐘學習法)。是不是頓時覺得沒那么面目可憎了?把注意力集中在做這件事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會大大降低你對這個信號的抵觸心理。
但是,即使你做到這些,欣然的接受了這個信號,你仍然無法立即付諸行動,寧愿干坐著,虛度光陰,這時又該怎么辦?
步驟2:培養慣性
雖然,我在前面一直聲稱牛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并不是自控力。但是,我并沒有完全否定自控力的意義,在養成新的慣性行為這一步,是需要少量自控力參與其中的。
你需要用自控力來制定并實施你的計劃。
前一晚,為今天制定好詳細的計劃,不至于讓你在接受信號后無所適從。同時,你一旦把計劃寫在紙上,大腦就會騰出這些計劃,原本在工作記憶中占據的空間,讓你能夠更專注于任務本身。
除此之外,提前制定好計劃,還能使大腦在你的潛意識中,思考關于這些計劃的解決方案,類似于軟件的后臺運行。
對于制定計劃的內容,因人而異,但切記要注意以下三點:
(1)先處理你認為最困難,最重要的問題。這就像吃一盒巧克力,雖然每次吃的都是你最不喜歡的那個,但是你永遠都會對下一個充滿期待。
(2)將復雜、需創造性,困難的問題分成若干個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問題。比如,你要寫一篇論文,可以將整個過程分解成幾部分(擬定大綱、收集資料、文獻綜述等等)。事實上即便是我在寫這篇文章時,也將任務進行了分解,事先收集了很多資料,查看了很多英文文獻。
(3)必須要有休息的時間。關于休息的重要性可以參考我的上一篇文章,這里就不再贅述。
現在你有了一個周全的計劃,并且堅持了兩三天,雖然效果不錯,但是想想還是以前打游戲,看美劇的日子更舒坦。怎樣才能讓你的計劃繼續保持下去呢?
步驟3:設計獎勵
任何一個習慣的維系,都少不了獎勵。
壞習慣之所以容易養成,是因為獎勵具有即時性,且效果顯而易見。比如,你拖延之后,會立刻消除不適感。睡前,吃一頓夜宵,瞬間讓你覺得很滿足。而健身、寫作這種習慣,要堅持一段時間后,才會有顯著的效果。
因此,這時候你就要為自己設計獎勵。
比如,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大部分的牙膏都是薄荷味的,而且,刷完牙之后會有一種涼絲絲的刺激感?
19世紀初的美國,還沒養成刷牙的習慣,也很少有人會買牙膏。就是在這種前提下,一款叫“白速得”的牙膏席卷了美國,走向了國際,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產品之一,并占據美國最暢銷牙膏的寶座長達三十幾年之久。
同時期,也有很多類似的牙膏層出不窮,但最后都死的很慘。和它們相比,“白速得”唯一的不同就是,它在里面加入了檸檬酸,還有薄荷油以及其他化學物質,能夠讓你的舌頭和牙齦感覺到涼絲絲的刺激感。
正是這種刺激感,給大家一種牙齒刷干凈了、又變白了,很有效果的錯覺,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被設計出來的獎勵。
后來,所有公司紛紛效仿,時至今日,幾乎所有的牙膏里都有這些添加劑。但是,這些添加劑對你牙齒的健康而言并沒有任何用處。
設計出的獎勵,無需拘泥于形式,但一定要滿足以下兩點:
(1)獎勵需要有即時性,且效果顯而易見。比如,獎勵自己玩5分鐘手機,吃一袋零食。甚至,是將讀書筆記寫成文章發表出來,既能幫助別人,又得得到大家的認同。
(2)獎勵必須后置。就是當你完成了某個任務后,或者在限定時間段后,才能得到獎勵,這樣才能使你的計劃不至失控。
信號、慣性、獎勵都有了,是否就代表你一定能夠養成新的習慣呢?不見得。下面就要說到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信念。
步驟4:樹立信念
當一個人有了信念,即使做不到上面三點,他依然可以改變。反之,如果他沒有信念,即使上面三點做的再好,他仍有可能失敗。
大家都說最好的減肥方式,就是愛上一個人。為什么呢?因為當你愛上一個人時,你便有了信念,從而就有了無窮的動力。
你每天刷牙,除了那涼絲絲的刺激感,不正是因為你堅信刷牙會讓你的牙齒更白,笑容更美嗎?你每天堅持寫作,不就是因為你相信在人群中能找到喜歡你的文字,讀懂你文字的另一個你嗎?
很多拖延癥患者也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念,可是,這些信念多半是錯誤的。
通過實踐,有2種樹立信念的方法,供你參考:
方法1:尋找一個榜樣。
在你想要努力的領域,尋找一個榜樣。最好不要太虛幻,接地氣一點的。比如,你想堅持寫作,就不要選納博科夫、奧威爾、卡爾維諾這種了。甚至可以從你的好友里,或者認識的人里找一個。
方法2:加入一個群體。
近幾年有很多靠打造社群成功的案例(比如:羅輯思維),群體的力量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它能夠鞏固我們的信念,促進良性的競爭,并且讓你從其他群體成員身上獲得反饋。讀書可以加入讀書群,健身可以加入健身群,這樣的資源網上可以搜到很多。
總結一下,本章內容是介紹如何讓大家通過養成好習慣,來克服拖延癥,讓自己變得更好。
首先,我們明白了“習慣”到底是一個什么東東?牛人和普通人之間到底差距在哪里?
同時,我們明白了如果一個人想養成好習慣,必須要知道自己的4個內在驅動力:
驅動力1: 重新認識使命
驅動力2:重新認識人生
驅動力3:重新認識金錢
驅動力4:重新認識時間
然后,我們再通過4個步驟,讓自己養成好習慣:
步驟1:改善信號;
步驟2:培養慣性;
步驟3:設計獎勵;
步驟4:樹立信念:
以上就是個人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你愿意,我相信它們一定可以幫你克服拖延,養成良好的生活、工作、學習習慣。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經歷,與大家一起討論。也歡迎你把今天學到的內容,分享給你身邊有需要的朋友。
與你一起共同成長,期待你的進步。
【幫助3億人,養成自我管理習慣】
關注“人生知本論”微信帳號,獲取更多自我管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