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寫作#第10篇
聽伯凡日知錄時聽到中年危機的根源是來自于我們小時候的教育,我們常常被教育好好讀書才能考上好大學,上個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才能過上好日子,看似目標和奮斗途徑很清晰,實則這是一種target教育,即通過外部設定目標來驅動。很多人沿著父母的要求過上理想人生后,反而變得迷茫,不知所措,這是因為長久沒有自己探尋方向漸漸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另一種與其相對的就是purpose教育,激發每個人自己的“想要”,由個人的內在目的驅動,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潛力能力追求自己的目標。
從教育延伸開去說,你是選擇過target還是purpose的人生,會帶來很大的不一樣。初心不一樣,行為模式就會不一樣,當然最終會到達不一樣的終點。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經常在生涯領域談到的對于工作的三層不同定義:你是僅僅把它當成是養家糊口的job還是可以為之奮斗的career亦或是為響應天命的calling(召喚)?
把工作當成是一種calling的,就是通過內部的自我驅動來工作的,別人看到的是我和其他人沒兩樣,通過工作養家糊口,得名得利,實質我是通過工作來發揮我的天賦,完成我的既定使命。你看我在砌磚,實則我在筑夢想,而且是我自己描繪的夢想。因為我們做得每件事,如果對于自己而言是meaningful的,看似表面是一樣的行為,實際由于信仰的不一樣,價值完全不同。
這是從結果層面來看,從過程來看,由于我們所做的都是我們順應自己的需求來做的,初期的能量就會感覺很充足,其次,在中途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由于我們清楚心中遠方的模樣,更容易突破當下的瓶頸,忽略細枝末節,做只對有益實現目標的事情。
那么,我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calling,過上purpose人生呢?這個過程和生涯領域的定位很像,你要找到: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為什么做這個?這三個問題依次對應的是你的興趣愛好,你的能力和你的價值觀(在你看來什么是重要的排序),找到這三者的交匯處你就會清晰你的calling了。
如何找到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撇除各種測評,我們用紙筆也可以來一場自我探索之旅。
1.你想做什么?
從小到大,你對什么事情特別感興趣?公園里的植物,還是頭頂的星空?放學后總是和小伙伴在小伙伴流連忘返還是喜歡立馬回到自己的小天地看書玩玩具?
長大后,有什么事情是可以讓你做得忘了時間,陷入心流的狀態?
或者有什么事情即使沒有任何回報,你都愿意投入時間精力去做?
2.你能做什么?
有沒有什么事情你發現你學起來特別快的?
你有沒有在什么事情上是輕輕松松就比別人做得好的?比如邏輯思考,演講表達?
3.你為什么做這個?
做這件事帶給你的意義是什么?成就感,美感,自由,成長感?
以上三個問題,試試寫在三個圓內,看看能否在三個圓的并集處找到你calling的密碼。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半途而廢的時候,不妨停下來,想想這件事是我的target還是purpose?是否在我的purpose的人生軌跡上,如果不是,那么試著問問自己,是否還有繼續的必要?
畢竟成長,長成為自己的樣子很重要。世界已經有那么多的你和他了,我還是想成為我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