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家提出過“生活即教育”的理論,他曾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讓孩子學以致用。
現實生活中的家長,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更注重孩子的技能知識學習,而忽略了孩子的生活能力培養。《超級育兒師》第三季第14期中的子晴小朋友,就是一個在生活方面極其不獨立的孩子,吃飯、刷牙、睡覺等這些本應該自己完成的事情,全部由大人逼著她去完成,并且特別不心甘情愿。而在對子晴的教育中,媽媽和奶奶一個承擔著生活,一個承擔著教育,在生活方面負責的奶奶,面對著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又束手無策,最后總是妥協,所以在于孩子的“戰爭”中,最后總是敗北。這大概也是好多同樣問題的家庭寫照,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的生活教育對于孩子的重要意義。
其實,6歲以前,是培養孩子獨立的關鍵期,錯過這一時期,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影響。獨立,是一種能力,童年的教育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未來,所以不能錯過最好的時機。
皮亞杰的建構注意學習理論觀點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這樣來看,孩子在自己完成一些事情的過程之中,其實也是知識的一種建構過程。這種建構,是兒童自發地,他們會更有興趣。
那么,我們如何為孩子獨立的生活創設好的環境呢?
首先,在平時強化一些孩子可以獨立完成自己事情的自我認知。比如,可以告訴孩子長大了可以獨立完成洗漱、吃飯、穿衣等日常事務。在孩子的意識中,讓他知道這是自己必須完成的。
其次,可以給孩子制定一個“獨立成長日記記錄表”,分別將孩子每天自己應該完成的事情列舉出來,然后每天完成了哪一項,就進行標記,并對孩子進行鼓勵。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讓孩子很直觀的看到,他那些做的好,哪些需要加強,更利于孩子的改進和成長。而利用獎勵措施,又能夠強化孩子的優點,讓孩子成就感更強,他去完成自己的事就更有熱情了。
最后,還可以通過孩子熟悉的故事中的角色,為孩子建立榜樣角色,來激勵孩子。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家長盡量克服去和周圍做的好的小朋友比較的方式,所以建議從故事中尋找榜樣角色,孩子更容易接受。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之中,獨立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而獲得的一種能力,既要等待,也要循循善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