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孩子就不能打嗎?不打他怎么長記性?”
小時候,你挨過父母長輩的打罵嗎?
有沒有因為做錯事,被老師罰過站?
是不是曾經被這句“你要是不%……*,我就#……&%”威脅過,然后乖乖繳械投降?
這問題問了一圈,不管問到誰,答案都一樣:是!有過!
古時候讀書不行,先生不就靠打學生手板來管教么;還有那句“不打不成材” 流傳甚廣。懲罰這種教育方式,早就被我們老祖宗用的淋漓盡致。到了我們當父母,不鼓勵體罰了,就有不少人撰寫一些“懲罰孩子的正確方式”, 通過一些其他方式,比方說剝奪孩子最喜歡的東西,比方說關在小屋子里面壁反思什么的,變相懲罰。一來二去,孩子好像真的乖了,聽話了。
可是,用懲罰教育孩子的壞處有多大,您知道么?
01
懲罰,可能打亂孩子成長的節(jié)奏
4個月的毛毛喜歡吃手,每次吃手被大人看見,大人都會把他的小手從嘴巴里拉出來,再輕輕打一下,為的是讓毛毛記住不再吃手。
2歲的樂樂喜歡完美的物品。有一天樂樂拿了一片完整的葉子,奶奶抱樂樂下樓。好不容易從六樓走下來,葉子卻不小心被撕破了。樂樂大哭不止,一定要重新上樓再摘一片完整的葉子。奶奶生氣的告訴樂樂,再無理取鬧的話,奶奶就自己走了,讓樂樂一個人哭去。
3歲的瑞瑞中午不肯吃飯,媽媽把瑞瑞的飯菜都倒了,并且告訴瑞瑞如果現在不吃,那么只能等到晚飯才能吃飯。下午瑞瑞餓了,媽媽堅持讓她等到晚飯才吃。
4歲的霖霖和外公爭吵,霖霖沒控制住打了外公,被爸爸揍了一頓,面壁思過半小時。爸爸說,打他是為了讓他長記性,現在不管住,以后要上房揭瓦殺人放火了。
5歲的James最喜歡的人是外婆,每次他不聽話,外婆就會嚴肅的告訴他,再這樣做,我就不喜歡你了。
怎么樣,上面的例子都不陌生吧?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成千上萬這樣的例子。
實施懲罰的成年人,一點兒也不理解孩子做某件事情的動機吶!吃手,完美主義,沒有食欲,由于語言能力缺乏而出手打人表達情緒,甚至不聽話,都是孩子發(fā)展到某個階段的必然過程,完全正常。
家長沒有知識不能理解也就算了,還用懲罰這種強制手段來控制孩子,逼他們按照家長的想法做。孩子沒有選擇只能服從。這將嚴重打擾孩子正常生長的規(guī)律。當一個孩子在一個敏感期內沒有能夠滿足探索需求,就會固著在這里,為以后留下心理隱患。
02
懲罰,在孩子心中留下不被接納,不被愛的陰影
有人說,我自己就是被打大的,現在人生也很成功啊!那么我們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因為業(yè)績不良被公司辭退了,你回到家里來,是希望被老公或者老婆打罵一頓,沒收你所有的心愛之物,面壁思過呢,還是希望對方接納你的情緒,對已經發(fā)生的事情說“是”,鼓勵你東山再起呢?
我想正常情況下,人都會選后者。前者是火上澆油嘛,逼你破罐子破摔,至少要花很多心力和實踐去理順情緒;后者讓你感受到愛,和支持,至少接下來奮斗也有了動力。
對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孩子不是小狗小貓,靠懲罰就能長記性。懲罰式的教育也許能讓孩子一時變得聽話,符合家長的要求,但更多的是會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抽離,愛的有條件,這些都是深深的寫入潛意識的東西,例如,討好別人,害怕自己不滿足別人的期望時會被懲罰。長大以后,還會無意識的重復這個行為模式。
愛懲罰的家長不懂得無條件的愛,一個從小不被尊重的人,必須滿足家長要求才能討到一點愛的孩子,長大后怎么敢于面對社會,要求他們真正想得到的呢?
03
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代替懲罰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免不了會犯一些錯誤,有些可能比較嚴重。如果不用懲罰,那應該怎么辦?不懲罰,孩子能不能長記性?
其實,懲罰源于家長內心的恐懼和焦慮,背后是對自己孩子,以及家長自己深深的不信任。看不懂孩子,看不見孩子,不知道孩子犯錯的真實動機,當然會恐慌咯。
比如,孩子在學校打了同學,這個行為肯定是不合適的。打人的孩子的家長不光會感覺臉上無光,還會擔心把人家打壞了沒法收場,往往會嚴厲的批評自己的孩子。
這個時候,作為家長,能不能放下自己的恐懼,深入了解一下,當時孩子面對的是什么,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會打別人。
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本質是好的,然后用你的心去體會和感受一下孩子在那個時間點上的情緒,你才能理解孩子。
當孩子被理解和接納,被看見了,困在那里的情緒也就會消失了,而且孩子知道你的愛還是穩(wěn)穩(wěn)的在那里,不會因為他做錯事了而抽離。這時孩子的狀態(tài)會比較好,會比較容易接受家長的引導和建議。此時,溫和而堅定的對行為進行引導,效果會非常好。
這時候的改變,就是從心而發(fā)的了,是孩子內在力量驅動的,是積極的靠譜改變,不是因為懼怕懲罰而被動的消極的改變。
04
最后,親愛的家長們,時代變了,老觀念也得變變,不懲罰孩子,相信孩子,發(fā)自內心的鼓勵孩子,孩子才能感受到我們的尊重,我們的愛,才會越變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