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每天下班回來就看書和寫作,那時候感覺看書和寫作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基本上一兩天就能看完一本書。但一個多星期后,也許是感覺疲憊,于是慢慢開始懈怠了,從每天都會看書,變成了偶爾看看。
于是我很懊惱:為什么當初熱情高漲信誓旦旦要堅持下來的事情,最終還是不了了之呢?
昨天聽了古川老師的課,我找到答案了。
堅持不下去的三個原因
1、開始時發力過猛
2、遇突發事件,一時間停滯了便沒有進行習慣
3、厭倦型,因沒有新鮮刺激而放棄
我們如何越過放棄的“地雷”呢?
三大原則
1、選出一個習慣,不能幾個同時進行
2、選取有效的一個行動,不把行動規則復雜化
3、集中于行動而不是結果
聽了這三個原則,頗有恍然大悟之感,因為自己之前好像都做了相反的行動,我覺得自己很貪心,想同時養成好幾個習慣,既想看書又想寫作,既想冥想又想運動,還想學英語,而且還很在意結果,而不是行動。
習慣化的養成的三個時期
? 抗拒期(1-7日)
從一小步開始,起點定低一點
例如:把慢跑改成換上步行15分鐘的運動、聽英語錄音5分鐘、閱讀一頁教材…
簡單記錄
例如:可以在智能手機應用中記錄
形成習慣在于每天堅持,即使今天上班很累,很頭疼想睡覺,想到有一件事沒做,也要做了才休息,因為小步,所以每天都要堅持。如果事兒做時而不做,你的心里則無法判斷哪個是你的常態。堅持一周之后,身體的抗拒會越來越小。
? 不安定期(8-21日)
模式化
例如:每天把固定的一塊時間用來做固定的事情,如晚上八點到八點半跑步,當生活形成習慣,則很難改變。
設置例外規則(堅持過程中遇到的意外:天氣、加班或者疲憊...)
例如:加班時換上運動服,步行15分鐘;疲勞、下雨時,也要換上運動服,做做拉伸運動,可以減輕,但不能歸零。
設定堅持開關
A、褒獎類開關(快感)
B、懲罰類開關(強制力)
在難以為繼時繼續下去的動力,比如:獎勵自己;創造被表揚的環境,提升干勁;找到自己的榜樣;營造儀式感。也可以通過投資金錢創造損失的環境,交習慣朋友,向大家宣言等讓自己堅持下去。
? 倦怠期(21-30日)
做出變化
例如:改變跑步路徑、找跑步同伴、報名參賽
規劃下一個習慣
什么在阻礙我們行動
恐懼+不安+麻煩→行動的制動器
·不想被否定,如果失敗了怎么辦?
·語無倫次怎么辦?
·因為是第一次,會順利嗎?
當我們所做的事情和平時的習慣保持一致時,我們的內心會感覺到舒服,可是當我們嘗試新生事物時,我們的心里是拒絕的,此時我們會感覺到恐懼和不安。我們可以通過書寫,去意識到不安和恐懼的真面目。當我面對一件事情懷有恐懼時,可以通過分解和邁出一小步來行動。
危機感+快感+期待感→行動的能量源
·因為被上司罵,因為明天是截止日
·因為快樂,因為擅長,因為能讓人高興
·因為將來能活用,因為會成為社會的貢獻
我們要擁有提高行動的能量的視點,平時可以帶入小小的變化和挑戰,讓生活變得豐富新鮮起來。
早起的技術
為什么要早起?因為早起可以掌握對生活的主動權,獲得控制感,而晚睡則是一天都在處理事情,是被動的。
早起最關鍵的是有固定的睡眠時間,且睡眠時間要充足,如果要提早一個小時起床,那么就要提早一個小時睡覺。
早起也是一個習慣,當我們的生活有突發事件時(聚會、周末有安排、身體不適...),習慣就會被打亂,無法回到原軌道,早上起不來了。為此,老師提出了中心銷和瓶頸的概念。
中心銷:為了擁有理想的生活節奏,應該遵守的時間和規則。
例如:下班時間、早上的地鐵時間、關閉PC的時間…(中心銷是良性循環的關鍵)
瓶頸:打亂理想生活節奏、事情或安排等的模式。
例如:聚會、加班、上網、周末、身體不適...(我們要從挫折模式中脫身)
總的來說,把行動變成習慣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要堅持,哪怕只做一點點也要堅持每天做,把習慣的心理作用利用起來,讓大腦意識到這是你的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