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屬于利水滲濕藥,利水滲濕藥主要適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淋癥等病癥。對于濕溫、黃疸、濕瘡等水濕為患,亦具有治療作用。中公衛生人才網整理中藥學專業知識關于茯苓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重要的知識。
【藥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白色部份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
【臨床應用】
1.用于小便不利,水腫等癥
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癥候,不論偏于寒濕,或偏于濕熱,或屬于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于寒濕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于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2.用于脾虛泄瀉,帶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3.用于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
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對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癥,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癥
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癥,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處方用名】
1.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去皮,蒸熟,切片,曬干用。偏于健脾寧心)
2.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紅色部份,蒸透切片,或輾碎用。偏于滲濕泄熱)
3.朱茯苓、辰茯苓、朱砂拌茯苓(取白茯苓凈片,用朱砂2%拌勻后用。可增強寧心安神的作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
1.茯苓皮:即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甘、淡、平。功能利水消腫。適用于水腫用量、用法同茯苓。
2.茯神:即茯苓菌核中間抱有松根的部份。性味甘、平。功能寧心安神。適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癥。用量、用法同茯苓。
【方劑舉例】
五苓散(《傷寒論》):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治頭痛發熱,口燥咽干,煩渴飲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苓桂朮甘湯(《金匱要略》):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治痰飲停聚,頭眩,心悸,咳嗽。
指迷茯苓丸(《醫方考》):半夏、茯苓、枳殼、風化硝、生姜。治痰濕內停,流注四肢,肩臂酸痛,兩手疲軟者。
以上是中公衛生人才網為大家總結的中藥茯苓的重要考點,更多中藥學專業知識,請關注中公衛生人才網中藥學備考資料http://www.yixue99.com/kszl/ylws/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