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導讀】1.6?弟子規
《論語》學而第一篇第五章是孔子教導學生治國的五項原則,同時也是告訴我們,他老人家的教學目標是要為天下培養治國理政的君子。那么緊接著第六章,就對成為孔門弟子提出明確的要求,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學生守則,而在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就是依照本章的精神進行詳細深入的演繹,具體規定了作為學生應遵守的細則,這就是家喻戶曉非常著名的蒙學經典《弟子規》。《弟子規》的總敘:“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與《論語》學而第一篇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內容幾乎是一樣的。這一章的意思是,孔子說:“弟子在家能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能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有誠信,博愛廣眾,親近有仁德的賢者。做到這些如還有多余的精力,就可去學習文獻禮樂及典章制度了。”以下從四方面說說孔老夫子對學生的要求。
一、入則孝,出則弟。父母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的恩人,而且父母對子女有天然本能的愛護與關心。孔子從做人的第一道德出發要求學生,首先要孝順父母,恭敬兄長。這個是做人的根本,正如第二章說的孝悌是行仁之本,是每個人的修身第一要務。
二、言與行,謹而信。孔子對學生的第二點要求,是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要合禮,要謙虛謹慎,特別是言語要非常謹慎,不要隨便說,說大話說空話,言而無信,更不要惡語傷人。對人要誠實守信,不能自欺欺人。人無信不立。做人要講誠信,這個是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是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
三、泛愛眾,而親仁。孔子這里提出博愛的思想。儒家的愛是有差別的,但推己及人,以至天下所有人,同是人,均需愛,卻是非常廣泛的博愛,這個是孔子仁愛的思想。孔子對學生的第三點要求是要學生具備仁愛博愛的思想品德,而親近有仁德的人,與他們為鄰為有或為師,對培養自己的仁愛品德是非常有幫助的。孔子自己教育實踐,有教無類,也正是基于這種博愛思想。
四、有余力,則學文。歸納前面三點,本質上是孔子要求學生要具備愛人的品德,即具備仁德。愛人,推己及人。愛人首先是愛身邊的親人開始,孝順父親,恭敬兄長。其次是愛自己,愛與自己相關的人,做到謹而信。再次是泛愛大眾,愛所有人,愛人類。孔子要求學生做到這三點,那你才去學習文化知識。就是先學做人修仁德,然后才去學知識學做事。孔子對學生的第四點要求是在學會做人的基礎上學習文化知識。這點值得我們深思,今天的學校教育只是側重學習文化知識,偏重考試成績,已造成很多弊端,已到了該糾偏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了。
由上可見,孔子教學生,是強調品德教育優先,要求弟子先學會做人,而后才去學做事。而做人的本質,是使具備仁愛的品德,就是學會愛,學會愛人,學會博愛,愛親人,愛自己,愛朋友,愛同學,愛他人,愛民眾,讓世界充滿愛。換句話說,孔子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是孔子仁愛思想的具體實踐。這點確實讓我感到驚嘆非常,折服不已,經典確實是經典,圣人無愧是圣人,具備如此寬廣的博愛胸懷,如此超前的未來眼光!兩千多年前的孔圣人早就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而且提出了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如果全世界,如果未來人類的教育能夠很好按照孔子的指導思想去培養下一代,代代傳承,那么實現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就不會只是夢而已。
白云山人20170125羊城